孝 星 故 事
首载古代正史的孝子传
中国古代正史中最早专门记载孝子、孝义的大概应属于《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范晔(396~445年)所撰写。在《史记》、《汉书》的基础上,此史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后汉书》被历史学家称为良史,唐初把它列为正史中“四史”之一。
《后汉书》虽然没有用《孝子传》这一名称,但是三十九卷的《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为孝子专门作了传记。这一卷专门记载了许多以孝子、孝义而有名声的人物,如毛义、薛包、刘平、王望、王扶、赵孝、王琳、淳于恭、江革、刘般、刘恺、周磐、蔡顺、赵咨等。
这里举出一个案例,看看《后汉书》此《传》记录的孝子情况,以及当时的重孝的社会风气。
汉安帝(107~125年在位)时候,汝南有一个叫薛包的,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而有名声。其父娶了后妻以后,开始憎恨薛包,逼他分家而居。薛包日夜号泣,不愿离开,以至于被其父殴打。不得已,薛包就在宅外搭建一个小屋住下,每天早上仍过来洒扫;其父又发怒,驱逐他。于是他就在远一点的乡里之门处搭建一个小屋住下,但从不忘记早晚去父亲那里问安。这样过了一年多,父母自己都感到羞愧了,就让他回来居住。后来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超过了规定的丧礼,因为按规定三年就行了。
不久弟弟要求分财产并分居,薛包没能劝止,就平分财产。分人的时候,薛包要那些年老的奴婢,说:“与我一起的时间长了,而你使唤不了。”分田地房产时,他又要那些荒废的,说:“我年轻时经营过的,情意有所留恋。”分器物的时候,他又要那些旧而损坏的,说:“我一向所使用的,已经用惯了。”后来他的弟弟数次家产破败,薛包常常给予救济供给。
汉安帝建光年间,公车官署特地征用薛包,官拜侍中。但薛包生性恬淡虚怀,声称自己有疾病,不去做官,而只求一死。于是朝廷下诏,优准他保留官职而告归养病。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汉代重孝的具体情况。一,后世的人、特别是今人,往往习惯从功利的视角去观察,怀疑当时的孝子是在作伪、作秀,或是些沽名钓誉之徒。薛包,或许能让后人看到一个实在的、纯真的孝子的形象。二,他的孝行,在父母的生前表现出来,在父母的死后也表现出来,在分家的时候再次表现出来,甚至在朝廷让他做官的时候尤其凸现出来了。三,汉代统治者对孝子非常重视,加以提拔,委任官职,甚至根据孝子的要求与具体情况,保留官职而又遂其心愿。这种做法,对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可以想见。汉王朝如果真全是封建落后得一塌糊涂,漆黑一团,歹徒横行,没有好的社会氛围,王朝能够绵延四百多年吗?这一点也是值得后人好好体会的。
这个孝子的孝行,对后人也很有影响。比如北齐的颜之推在著名的《颜氏家训》中还特地引用了这一段,置于《颜氏家训·后娶第四》中,用以教育后代。(网易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