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家 与 孝
二、《孝经》是对先秦时期孝道文化的总结和升华
《孝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影响之广大和深远是其他经典难以比拟的。《孝经》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之分,现今流行为今文《孝经》。《孝经》的作者和产生的年代,一直争论不休,不少学者认为它是汉代的作品。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争论的问题,只就《孝经》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特点作一些探讨。
第一,首先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理模式
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是《孝经》最显著的特点。这显然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提出的一种治国方式。“以孝治天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孝经》把“孝”提高到与天道、地道规律相平等的地位,天有它的必然规律,地有它必然的规律,人的孝行也像天和地的规律一样也是必然的。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天道、地道和人道这“三才之道”融会为一体,并按照这个规律去治理天下,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其核心是“教化”,所以,先王就用“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三才章第七》)等道德和方式进行教化,人民就不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就能主动实行德义,就不会为了利益而争斗,人民之间就会和睦相处,也就不会违犯禁令了。在“天经地义”的基础上,教人民孝顺是父母谁也不能违背的事情。
2、“治天下”、“治国”、“治家”的核心是要取得诸侯各国、百姓和家人的欢心。“明王以孝治天下,得万国”的欢心,他们就能来参加天子祭祀先王的典礼。这样,所有子孙都尽到祭祀的义务。诸侯治理自己的国家,得到百姓的欢心,百姓都会来参加诸侯祭祀其先父、先祖的活动。卿、大夫治理自己的采邑,得到妻室、儿女以至妾婢和奴仆的欢心,全家人上下都会协助他事奉父母亲。这样,就能使得父母在生时过得安乐,死了得到祭祀。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对自己的双亲尽到孝道,就会出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大好局面。《诗经·大雅》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孝治章第八》)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
3、强调古代圣人治理天下,是根据人的尊崇和敬爱父母的本性去教育和引导人民的。《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尊敬)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孝”这种德行是最伟大的德行。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圣人应用这种天然的感情,对民众进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顺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又是最伟大的。父亲对儿子具有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人伦关系中,没有比这个还厚重的东西,如果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君子不作“悖德”和“悖礼”的事情,“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这样“其民畏而爱之,则而像之。”就“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叫做,“其政不严而治”(《圣治章第九》),对人民的统治不需用严厉的办法,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第二,明确阐明事亲和事君、立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孝经》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好自己的生命,是奉行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奉行孝道的全过程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宗明义章第一》)不毁伤身体是奉行孝道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完成“事亲”、“事君”、“立身”的全过程。“孝”不只是“事亲”,还要“事君”“立身”。“事亲”只是奉行孝的初始阶段,此外还有更高级阶段。
第三,把孝分为五等,这是《孝经》所特有的
《孝经》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不同等级的“孝”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五个等级的“孝”,具体阐述“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教导统治者,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政权得到巩固。
1、最高等级的“孝”是“天子之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统治天下的帝王,把亲爱和尊敬自己父母的情感用来对待天下所有人的父母,就会以道德教化人民,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天子之孝成了人民的榜样之后,就能得天下人民的信赖,这样他的政权就可巩固了。
2、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诸侯章第三》)诸侯是次于天子的统治者,《孝经》告诫他们,坐在高高的统治地位上,不要骄傲就没有危险;减省节约,慎守法度,没有危险就能长久保持统治地位,不过度奢侈就能保持富裕。能长久保持富与贵,就能保住国家政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3、卿、大夫之孝。卿、大夫指辅佐天子处理朝廷政务的高级官员。对于这一级官员的“孝”,《孝经》又有不同的规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卿大夫章第四)《孝经》规定他们,穿衣、言论和行为都必须合乎礼法的规范,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道德的事不作。言论和行为都必须谨慎又谨慎。只要服饰、言论和行为都没有违背礼法的规定,就能守住宗庙能够祭祀祖先。就要像《诗经》中所说的那样,从早到晚,都不能有任何懈怠,要尽心竭力地去事奉天子。
4、士之孝。士指国家的低级官员,地位高于卿、大夫,低于庶民。对于士之孝,《孝经》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音tiǎn,辱也)尔所生’。”(《士章第五》)拿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母亲,而爱心是相同的;拿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而尊敬心是相同的。侍奉国君要兼亲爱心和崇敬心。有孝心的人侍奉国君必定是忠诚的,尊敬兄长的人对待上级必定的顺从的。只要用忠诚和顺从这两种态度去侍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奉禄和职位。从早到晚都要努力工作,就不会给父母带来耻辱。
5、庶人之孝,即平民百姓之孝。《孝经》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庶人章第六》)庶民要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分别土地之利,努力劳动,辛勤耕耘,来奉父母。谨慎行事,不要惹出祸害,以免受刑辱;节约费用,以免父母受饥寒。不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必须要孝顺父母,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总起来说,“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为孝”;“诸侯以长守富贵、保其社稷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庙为孝”;“士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为孝”;“庶人则以养父母为孝”。在这五个等级的孝中,前面四个等级的核心是如何巩固天子的统治权力以及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而庶民不必要关心政治,只要努力耕作,遵守法令,节约用度,奉养好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
第四,首先提出“三广”,即“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的思想
所谓“广要道”就是大力推广“孝道”,认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礼”的本质是“敬”。“孝”的本质是“敬”,悌的本质是“顺”。子对父、弟对兄、臣民对君主都必须采取尊敬的态度,这样“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广要道章十二》)《广至德》就是君子(当政者)要广泛地以“孝悌”来教化人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广至德第十三》)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的德行,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他们归顺,而且有如此大的业绩!《广扬名章》是专门为阐明第一章中“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而设的。怎样才能“扬名于后世”呢?“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这表明,《孝经》对“扬名于后世”的极大关注。
第五,《孝经》的核心、要害是“事君”、“忠君”
《五刑章》中虽然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但是,这一章的重点讲的却不是“不孝”,而是讲“要(要挟)君者无上,非圣者无法。”要挟君上,对君上不忠,才是最大的罪恶。其次还专门设《事君章》,“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对君上要忠心耿耿,在朝廷上,要尽心竭力,为君上办事;回到家里,要考虑怎样来补救君主的过失;君上正确的诏令在坚决执行,有了过错要设法加以制止和纠正。这体现了《孝经》的核心是“事君”,“忠君”。可见《孝经》的最大特点是引入“忠君”。
三、吸收儒家孝道文化中的合理内核
从前面的论述中看出,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其中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粕的部分。现在,我们从“孝”的最基本的意义上来吸收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弘扬。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孔子认为,奉行“孝”的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中也说:“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问题。其中,重点是“事生”,是“奉养”。其次是“慎终追远”,其中包含有“送葬”和祭礼,即追念父母和先辈们。
首先,要“敬爱”
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何谓“事之以礼”,“礼者,敬也。”礼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和一切长辈,不仅是古代社会提倡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它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抚养成人;年老了,身体衰弱了,他们不求有太多物质享受,只求儿女们有一颗孝敬的心,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敬”和“爱”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认为父母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不能认为父母老了,对自己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大声地训斥父母。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尊敬父母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敬在古代视为不孝。所以,《百孝图说》提倡爱亲、敬亲和悦亲,这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奉行的。
第二,要“奉养”
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生则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养”,就是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全靠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不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处理。当然,不是说城市里就没有奉养的问题。即使父母有生活费,他们不愁吃穿,也应该关心父母。有一个歌词上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不应该只是去吃喝一顿,而应该回家关心父母的生活,看他们生活得怎样?吃的东西有没有营养?在农村中,要看油、盐、柴、米等生活必需品怎样?冬天穿的衣服,盖的被褥暖不暖和等等。使父母们的物质得到尽可能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养是最基本的,不能只养不敬,只养不敬也被视为不孝。
第三,要“侍疾”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人当然也一样。人衰老了,必然会病多。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记住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长寿的父母高兴,一方面也要为父母的高龄而担忧。人老了,到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及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的熬药、喂药。熬的汤药和送药丸的水,一定要亲口尝一尝,看温度是否合适,以免烫伤父母。民间有“熬汤药,必先尝”的训导。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他们平和地带着微笑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四,要“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三年于父之道,可谓孝也。”陆游的《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平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第五,要“立身”
所谓“立身”者,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的、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凡为国家民族建了功,立了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囫囵,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上带来终生的负担、耻辱或负罪感,使父母白白养了一个不肖之子,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吗?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
第六,要“谏诤”
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焉得为孝乎?”在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的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今天的社会生活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的,都应该遵守道德与法律。
第七,要“安葬”
儒家提倡的“没(死)则葬”。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火葬,有天葬,有水葬等。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符合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父母或亲人是必要的。
第八,要“追念”
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祭之以礼”,而“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祭祀父母关键是要“崇敬”和“守时”,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儒家强调追念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但是,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今天已经不宜提倡。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追念先辈,对那些对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以及民族英雄,在他们诞辰时,都要召开纪念大会,以表示对他们的追念。对于父母和亲人们的追念,也就是应该的、必要的。
以上说的“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送葬”、“追念”等八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重提孝道是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而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以上是我们对儒家孝道文化所作的初步探讨。吸收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孝道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陈德述 中国孝文化专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