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史海拾贝
 
 
 
  首页 >>特色馆藏 >>廉政文化>>史海拾贝  

史海拾贝

    
1、伟人廉洁自律故事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服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他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毛泽东用稿费还“债”
    1961年秋的一天,在一次会面时,毛泽东对章士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为他做过好事的爱国者。当年你支援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款两万元,是我经手借的,一部分给了去欧洲的同志,一部分带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章士钊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再说,这笔钱在当时是向社会名流募捐的,我不过是尽一份力罢了。” 毛泽东诙谐地说:“有借有还嘛,现在我有稿费可以还‘债’了。”从那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毛泽东的秘书都会把2000元人民币送到章士钊家,直到1971年,整整十年。后来停了一年。毛泽东发现了,便对秘书说:“这个钱不能停,还要还‘利息’呢!”于是1973年春节,他的秘书又从他的稿费中取了2000元送给章士钊。这时,章士钊因病住在北京医院,接到这份“礼物”时,他激动得双手发抖,对家人说:“主席既讲信义又清廉,真不愧为人民的好领袖啊!”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后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个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天,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2、古代廉官美称拾趣
    一钱太守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
    二不公  明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均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书六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他被人称为“二不公”。
    三汤道台  清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三年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汤作肴,百姓因此送他“三汤道台”美称。
    四知先生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两金赠杨震,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严厉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携金而还。此事传开后,大家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郎  袁津修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为官50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升酒的薄礼也不受,于是人们皆呼袁津修是“五代清郎”。

3、古代廉官拒贿十法
    明牌警告━━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谦,官至监察御史,想给他送金银珠宝者络绎不绝,但他为官清廉,一生家无积私。其拒贿的办法是:每遇行贿者,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清风两袖朝天去”。行贿人看到警告,便知趣地离去了。
    悬鹅示众━━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仰视烤鹅。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厚谢婉拒━━宋代刘温叟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门生的人送他一车粮草。刘温叟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一套华丽高档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当众斥贿━━清朝宰相刘统勋为官清廉,一官员夜里叩门送上一份厚礼,刘统勋拒不接受。次日一早,刘统勋便将那位送礼的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斥责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众人的面说明白。”那位官员惭愧得说不出话来,众官员也受到了教育。
    题文自勉━━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清恪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官场昏暗,贿赂送礼之风盛行。南朝的清官、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对贿赂者恨之入骨。有一次,一位门生因事相求,便送礼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对其重打二十大板赶了出去。
    官署警联━━清代在桂林做官的赵慎畛,为正己身,在衙门口亲自手书警联自诫:“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约束亲属━━明朝王溥在广东任参政,有一次,他的胞弟从家乡来探亲,途中与王溥下属官员同船,那位官员为讨好王溥,送给他弟弟一件锦袍。王溥知道后,便叫弟弟立即将锦袍送还原主。王溥对弟弟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立檄拒礼━━清代大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者想送礼贿赂他,被一一拒绝。但大名县官因循陋规,在中秋节前向于成龙送上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送礼丑事。
    作诗拒金━━明朝有个主考官叫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时,有人夜暮之时送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赋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4、古代女性廉洁故事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
    陶母责子  晋时陶渊明初次为官,曾任管理捕鱼的小官。陶念及母亲一生辛劳,派人送去一罐腌鱼,以表孝心。不料其母坚决拒收,并去信责备儿子:“你当了这么个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一封书信,让陶渊明羞愧难当。母亲的高尚品德深染其心,成为他一生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 ,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据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孝贞皇后拒收贡献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予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裳,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率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5、古代官吏教子拾珍
    令教  三国时代的政治家曹操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也很严,还特地颁布了一个《诸儿令》,意思是: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一定用他。我这不是说二话,我不但对臣属没有偏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想有任何偏袒。
    铭教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长子苏迈赴县太尉时,苏轼送他个砚台,上面有苏轼亲手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一定不负父训,立志做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
    训教  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据《隋书》记载,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他还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后来,房玄龄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得当朝皇帝李世民信任,任宰相达15年之久,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治家有方,他经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以本家的威望权势欺凌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时刻用这些家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碑教  宋代包拯堪称古代清官典范。包拯对清廉极为重视,对人、对己、对家庭都要求极严,认为这是做人为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墙壁前面。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