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思想
安徽名人廉政思想拾零
 
 
 
  首页 >>特色馆藏 >>廉政文化>>廉政思想  

安徽名人廉政思想拾零

    
    皋陶以德论安民
    皋陶是上古时期帝舜的大臣,约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前。堰姓,一作咎陶。舜任其为士,掌刑法。执法公平,民皆服之。后来大禹欲传位给他,未继位而卒。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六安因系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安息地及其后代封地而又称皋城。
    有一天,帝舜和皋陶等商讨治国安民之道。皋陶说:若想治理好国家和人民,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能够善于识人用人,惠民德民。大禹听了这话,频频点头道:太对了,的确如此。但皋陶接着说:但要做到识人用人、惠民德民,却极为不易,就是陛下也是极难办到的。因为若能做到识人,就得有识人的才能,方能不至于埋没真正的贤良,若能做到用人,就要有用人的才能,方能驾驭宝马良驹;同样,若能做到惠民,就得有惠民的才能,方能让人民得到实际的好处,若能做到德民,就得有德民的才能,方能使人民得到教化。识人用人、惠民德民,虽然难以实现.但付出艰辛的努力后,却是能够达到的。到实现的那一天,我想百姓一定会对大王心存感念,民心一定会归向统一,国家一定会安定详和的。
11    大禹听了,大为赞许。这时皋陶又说:识人用人、惠民德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这两条,就必须具备九种品德,这九种品德是人所应有的九德。具体地讲:一是宽厚严谨,二是柔和坚定,三是和顺果断,四是正直温良,五是简廉有德操,六是刚强坚定,七是坚守信义,八是谨厚有才,九是有能力而谦逊。对于这九德,如果每人每天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地遵照其中的三种品德说话做事,就能够使家庭和睦;如果每人每天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地遵照其中的六种品德行言做事,就能使百姓安定;如果每人每天从早到晚,小心翼翼地遵照九种品德说话做事,那人人就都是具有九德的贤良俊才,不但能使百姓得到安定,而且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帝舜和大禹、伯夷等大臣们听了,都非常赞赏。
    老子的廉政文化理念
    老子思想大多包含在他的《道德经》中,其中的廉政文化理念博大精深,它上承黄帝、姜尚的智慧,下启《鬼谷子》、《素书》等著作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甚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给人以现实启迪。
    ——老子思想中的廉政之治:应天顺民,无为而治。一是顺应自然。认为自然法则就像张弓开弦一样,弦位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不足就补充些。二是顺应民心。老子认为,“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即要想治理人民,必要先听从人民的意愿。要想领导人民,必要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三是无为而治。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倡导不用贪为妄施来干涉、搅扰人民自然的平静生活。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
    ——老子思想中的廉政心态:知足常足,宠辱不惊。一是乐于无求。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矣。”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老子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常足是最大的足,是永恒的足,是无祸无咎的足。要以常足为足,就要常知足。二是满损谦益。“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之人;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则可能犯错误。三是宠辱不惊。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把名利得失看得像自身生命一样贵重,是因为名利观念太重。他倡导为官应毁誉不动于心,荣辱不劳其神,才能达到哀乐不入而以理化情的境界。
    ——老子思想中的为政德操:不守金玉,清心寡欲。一是贪欲成祸。老子说 “罪莫大于贪欲”。贪欲之人,常因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欲念,要克制自我,去其贪妄,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二是多欲失性。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音、味这类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老子引导人们,在为政道途中,对事物要看得更为超脱,不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享受,不迷恋于世俗的浮华,而应乐道自得,立己立人。三是不守金玉。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和欲无欲一样,以不守为守,将是最大的守。对金钱,以不守为守,淡化了钱的意识以后,人们会进一步发现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无钱的洗礼,自然升华到无欲、从简的境界,从而使自己高尚起来。
    ——老子思想中的为政修养:慈爱俭逊,功成身退。一是宽厚仁慈。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二是为而不争。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三是不敢为先。即为人处事皆遵循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虚静谦让,冲气为和;而不是师心自用,贪施妄为。四是功遂身退。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过盛必衰,这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必然。昼夜替代,四季轮换,功成者退乃是自然之道;而人,则应当效法天道。身退是一种为政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它要求无论做什么工作,取得成功以后,一定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把身心退居到开始时的状态,继续功成的事业。
    ——老子思想中的为政思路:道法自然,循道而趋。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则也应是人的行为规范,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仅人之道,天道、地道、自然之道,都是道。天地人我共行于大道,要遵循一个理,按照一定的规律。这个理、规律,就是自然。由于人、地、天是一个效法一个的,而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所以,人、地、天都要和道一样,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的共同法则。人不该与自然对立,应该与自然和谐,“法自然”而行。某种意义上说,“道法自然”就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最初版本。
    管仲的廉政思想
22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策政令和官员政绩的好坏,要以民心的向背这把尺子去衡量。因此,靠刑罚和杀戮并不能使人民心服;只有懂得给予人民好处,才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支持,这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法宝。
    在《管子·牧民篇》里,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执政者只有使人民得到温饱,才能使人民知道礼义荣辱。他还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廉”的问题列为治国之纲。这在中国廉政思想史上是第一个,是管仲的一大贡献。
    《管子·七法》指出:“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意即:国君用人不要为了照顾亲人而使国家遭到损害,这就是说国家比亲人更亲近,因此要反对用人上的腐败风气。管仲还说:“出公理,则远者自亲;行私为,则子母相怨。”意思是说:讲求公理。远方的人也会主动来亲近你;如行为出自私心,即使是母子之亲也会彼此埋怨。
    管仲在齐国为相的几十年间,在引导齐国富国强兵的同时,还大力推行廉政,使齐国很快成了东周列国中公认的霸主。即使是对管仲有看法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认:“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他所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既指明了物质文明对于精神文明的作用,也指明了富以养廉的道理,对后来历朝的养廉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曹操的廉政思想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其务实求治工作中,体现出一些关于监察不可缺的廉政思想脉络。具体有:(一)尚法但不苟政的监察思想。即在军队和吏治中规定严格的监察惩罚制度,有功则奖,在过则罚,赏罚分明。(二)适合时宜,设置校事刺奸等新的监察官员,以适应“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事,不可不查”的具体环境。(三)知人善察,难眩以伪的监察思想。曹操主张察人举官,唯才是举,要求其下属,“各举新知,勿有新遗”,不拘一格选人才。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