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2.0                                                              ·安图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安徽省图书馆主页安徽文献徽派朴学馆藏书目评介




  毛郑诗考正:四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声类表:
/(清 休宁)戴震著.-抄本,传抄.—清
  3册;26×19cm
  据曲阜孔氏微波榭丛书刻戴氏遗书本传抄。另抄录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两叶。线装。

               古籍书库 索书号:1:02096-1:02098

  

   

    又以要闻五际,尚论四家。毛《传》孤行,是觞源于牟、妙;郑《笺》破字,每毫采于辕、婴。莫不假声注文,以意逆志,诚古训之所式,多识之所资也。虽其篇冠以序,择焉不精,或云托诸西河,或云造诸东海。然嗣衿贻玖,何必欲色之音;交扈罗鸳,实为陈古之刺。为《毛郑诗考正》四卷;别为《诗补传》未成,成《周南》、《召南》二卷。
                                                                                ——孔广森:《戴氏遗书总序》
《毛诗补传》二十六卷是一部补正毛传、郑笺缺失,考释经文、传、笺中关键词语与名物的“诗经学”著作。作者在序文中说:“今就全诗考其名物字义于各章之下。不以作诗之意衍其说。盖名物字义,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详核而知。古籍具在,有明证也。作诗之意,前人或失之者,非论其世、知其人,固难以臆见定也。姑以夫子之断夫《三百》者,各推而论之,以附于篇题后。”
    《毛郑诗考正》四卷是戴震研究《诗经》的代表性著作。《毛诗补传》是本书成稿的基础。叶德辉认为《毛诗补传》是本书的原稿,抄本曾题作:《戴氏经考》。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八评曰:“是书于毛传、郑笺无所专主,多自以已见考证。或专摘经文考证之。大都俱本古训古义,惟求其是,而仍以辅翼传、笺为主,那若宋人说《诗》诸书,专以驳斥毛、郑而别名一家也。”提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不主一家,惟求其是,这种务实的学风,开乾嘉时代研究《诗经》的先河,启发了焦循《毛诗补疏》、胡承珙《毛诗后笺》、陈乔枞《毛诗郑笺改字说》、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等著作的面世。
                                                                             ——余国庆《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氏遗书·毛郑诗考正》四卷,首卷《郑氏诗谱》,共五卷。钱大昕《戴先生传》、王昶《戴先生墓志铭》、《汉学师承记》、《清史列传》皆作四卷,当是未合《郑氏诗谱》计也。
                                                                           ——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
    主要特点有:
   (一)从音韵角度考订误字
    本书体例以诗句为题,不列经文,所考颇多创见。如《墓门》二章“歌以讯之,讯予不顾”条,戴震指出:“‘讯'乃‘谇',‘谇'音‘碎',故与‘萃'韵。‘讯'音‘信',问也,于诗文及音韵咸扞格矣。屈原赋《离骚》篇‘謇朝谇而夕替',王逸注引《诗》:‘谇予不顾。' ”近来安徽阜阳汉墓出土《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戴氏判断“讯”当作“谇”,得到了确证。再如《月出》三章“劳心惨兮”条,戴氏考证说:“盖‘懆'字转写论讹为‘惨'耳,懆,千到切,故与‘照'、‘燎'、‘绍'韵。”并进而考察“今《诗》中《正月》篇‘忧心惨惨'、《北山》篇‘或惨惨劬劳'、《抑》篇‘我心惨惨',皆‘懆懆'之讹”。盖“惨”七感切,《说文》云“毒也”,不可用为叠字形容之辞。“懆”《说文》云“懆懆,悉不安也”,与上述篇皆协。“懆”讹为“惨”,自是确论。
    (二)据古注以正《传》、《笺》
    戴氏根据古注以正《传》、《笺》,亦多创获。《小明》二章“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条,戴氏举例论证诗中所用为“周正”而非“夏正”,指出:“《诗》中用‘周正'不一而足,何说《诗》、说《春秋》者尽欲归之‘行夏之时'一语,而古人皆不奉时王正朔,可乎!”在封建社会胆敢对奉行孔子所说的“行夏之时”提出异议,可谓确有胆识!
    (三)考订诗篇时代
    《出车》三章“三命南仲”条,戴氏指出《毛传》所说“王玁,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是错误的。致误的原因正是由于“徒泥正《雅》作于周初耳”。并进而论证说:“宣王命吉甫北征,曰:‘玁狁孔炽',则前此二百余年间,固亦有玁狁崛强之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谓南仲为太祖,岂必远求南仲于文王时乎……文王之臣,亦不闻有南仲也。”《毛诗》篇义原以《采薇》、《出车》、《杕杜》三诗系之文王时,兹经戴氏考证,“其非文王时则决然可知”矣!
    (四)提出富有普遍意义的解说
    书中还有许多地方,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如《关雎》篇说:“考诗中比兴,如螽斯但取于众多,雎鸠取于和鸣及有别,皆不必泥其物类也。”《无羊》篇谓:“众维鱼矣”、“旐维 [音yu[旐:“与”→“兆”]]矣”二句,“虽曾以“维”字为辞助,不拘于对文。诗中此类甚多,盖言梦而见鱼之众,见旐与[音yu[旐:“与”→“兆”]]耳”。凡此,皆有发凡起例之功。
                                                                                        ——侯湛洪《徽派朴学》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