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之著《礼经纲目》,以朱子晚年考定。《仪礼经传通解》,其书未成,黄氏杨氏续之,犹有阙漏;乃以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为次,广摭博考,使三代礼仪之盛犁然可观。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和文化的核心,大至典章制度,小至服饰衣冠,无不有严格的规范。朱熹晚年治礼,著《仪礼经传通释》,书未能写成人已去世。仿照朱著体例,分八个礼目,广为搜求散见于经传群书中有关礼乐制度的记载,断以自己的见解,正其舛误,数易其稿,40岁时成《礼经纲目》一书88卷,为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作出了最大努力。《清史稿·江永传》称之为“永引据诸书,厘正发明,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
——李仲谋《徽州文化综览》
礼学重要著作,在初期则有惠天牧的《礼说》,江慎修的《礼书纲目》,算是这门学问中筚路蓝缕的书。《礼书纲目》的体例,为后来秦、黄两家所本,虽后起者胜,而前人之功万不容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戴震说:“先生以朱子晚年治《礼》,为《仪礼经传通解》,书未就,虽黄氏、杨氏相继纂续,犹多阙漏,其书非完,乃为之广摭博讨,一从《周官经·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旧次,使三代礼仪之盛,大纲细目,井然可睹。于今题曰《礼书纲目》,凡数易稿而后定。”(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
后来,清廷开馆定《三礼义疏》,纂修诸臣,闻知江氏撰有是书,“檄文下郡县录送以备参订”。可见此书当时影响之大。《四库全书总目》说:“盖《通解》朱子未成之书,不免小有出入,其间分合移易之处,亦尚未一一考证,使之融会贯通。永引据诸书,厘正发明,实足以终朱子未竟之绪,视胡文炳辈务博笃信朱子之名,不问其已定之说未定之说,无不曲为袒护者,识趣相去远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四》)
《礼书纲目》八十五卷,分为嘉礼、宾礼、凶礼、吉礼、军礼、通礼、曲礼和乐,共八章,它广泛收集了散见于经、传和群书中有关古代礼乐制度的资料,加以编排和解释,对于《通解》原书一些文字错简,也都一一详细考证,加以厘正。《礼书纲目》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书。
——洪湛侯《徽派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