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 派 朴 学
——徽州文化研究的一个亮点
洪湛侯
徽派朴学是清代乾嘉时期在徽州形成的以朴实为特色的学术派别。
徽派朴学家们,继承汉儒传统,采用文字训诂方法治经,又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书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韵与典章制度。对于古籍和史料整理,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整理业绩、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为后世留下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徽派朴学是徽州文化研究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
《徽派朴学》这本小书,意在阐幽以微,努力勾勒徽派朴学的基本概貌,探讨它留给后人的教益和积极影响。全书十章,可分四个版板。第一版块叙徽派朴学产生发展的概貌;第二版块叙述徽派朴学的代表性著作;第三版块叙述徽派朴学与吴派的异同;第四版块叙述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全书正文之后,附《徽派朴学大事年表》。
第一版块(1-5章):徽派朴学的历史背景
这一版块举出若干实例,阐述了顾炎武开启乾嘉朴学之风的先驱作用。同时又用一定篇幅,叙述了明末清初安徽学者黄生、梅文鼎等营造的文化氛围,为徽派朴学的产生,作了环境上的铺垫。接着采用深情的笔角,详细叙述了江永讲学歙县西溪不疏园,戴震、金榜、程瑶田等七人从师问学,切磋论辩,是为徽派朴学奠基之始。书稿不惜大量篇幅,评价戴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雄辩地告诉人们,戴震成为徽派朴学的主帅是众望所归。
这个版块的第四章写的是徽派朴学阵营的形成,第五章写的是徽派朴学的传布,把这两个章节结合起来看,可以说徽派朴学的阵营是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形成、在传布中发展壮大的。
乾隆十九年( 1754 )戴震入都,交流日广,他的多种著作日渐传布,名声大起,在当时的学术界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戴震的及门弟子有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孔广森、汪灼等。段、王成就尤大。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焉的。”(《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徽州籍学者和安徽籍学者对徽派朴学的形成,贡献殊多,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凌廷堪、汪莱、俞正燮、胡承珙、马瑞辰、胡培翚、江有诰、程恩泽等。
徽派朴学兴起於徽州,但很快就走出徽州,进入京城,蜚声江浙,然后又传至山东、河北,直到西南边陲之地,迅速扩大到辆的一些重要地区,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著名学派。
当时,江浙、山东涌现的徽派重要学者有卢文弨、孔继涵、郝懿行等十余人。这些学者除卢文弨、孔继涵、陈奂以外,其他诸家与阮元关系密切,他们多数得到过阮元的赏识、奖掖和培养,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学术方面,金鹗以《礼》,陈奂、丁晏以《诗》皆有名著传世。校勘、训诂、金石文字方面,卢文弨、郝懿行成就尤大。山东江浙学者倾心徽派朴学,转而又以自身的丰硕成果,装点了徽派朴学巍峨的殿堂。
江苏扬州,明清时期为两淮盐务中心,交通方便,经济繁荣,徽州来此经商的人很多,徽商“贾而好儒”,对于扬州文化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史上有所谓的扬州学派,其组成人员除去汪中、洪亮吉、李惇、贾田祖一般属于乾嘉朴学的吴派以外,其他如阮元、焦循、宝应刘氏三世(刘台拱、宝楠、恭冕)、仪征刘氏四世(刘文淇、毓崧、寿曾、师培)皆属徽派。扬州学派的治学途径、学术思想,与戴震为首的徽派初无二致,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徽扬学派”。这么多扬州学者热衷徽学,使扬州成为徽学的又一中心,是徽学发展过程中的盛事。
徽派朴学远播西南,得阮元、程恩泽之力为多,西南学者以林伯桐、侯康、郑珍、陈澧最为知名。
以上所举数十位学者,本书都在适当位置,作了评价。
第二版块( 6-8章):徽派朴学的重要著作
这个版块收列徽派朴学家疏证《诗经》、《三礼》、《论、孟》、以及历算、乐律、哲理、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订、别集等十二类四十六种著作,大体上都是造诣宏深、众口交誉的名著。
徽派朴学的本质属性本是一个经学学派。徽派朴学家于诸经皆有撰述,于《诗》、《礼》两门造诣尤深。本书《诗经》方面列举了戴震《毛郑诗考正》、段玉裁《诗经小学》、胡承惇《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5 种,几乎概括了“诗经清学”的代表作,是当代研究《诗经》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徽派治《礼》,由江永开其端,由于他的提倡,金榜、胡培翬、朱彬继之而起。本书收列金榜的《礼笺》、胡培翚《仪礼正义》、朱彬的《礼书通故》,于是《三礼》皆有可读之书。孙、黄时代较晚,未能直接归入徽派阵营,但是他们的学术观点、治学途径,遵循徽派矩鑊,这是勿容置疑的,说徽派朴学家为《礼》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决非溢美。
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可说是徽派朴学家最擅长的学术门类。
文字一节,本书选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戴震的《方言疏证》,这样,文字的形、声、义都谈到了。
音韵一节,选录了江永的《古韵标准》、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诗声类》和江有诰的《音学十书》,集中反映了清人研究古韵的成就,《音学十书》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力作。
训诂一节,选录了王念也的《读书杂誌》、《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合称“王氏四种”,是训诂方面的权威著作,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
校勘一节,选录了卢文弨的《钟山杞记》、《成城札记》、段玉裁的《经韵楼集》、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都很有示范作用。
哲理方面,因为戴震《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两书卓越成就的启发,由此发现在徽派朴学这个经学学派中也蕴藏着不少富有哲理的著作。本书除选录戴震上述两书以外,还选收了程瑶田的《论学小记》、焦循的《易学三书》,都是论证精确,风格独具的作品。哲理著作,应该是今后徽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再如历算,由于江永、戴震的提倡以及戴震对古算经的辑注整理,都给后来学者以积极的影响。稍后涌现出孔广森、汪莱这样的专深学者,都与江、戴的倡导有关。本书历算一节,除选录江永《算学》、戴震《勾股割圜记》以外,还选录了孔广森的《少广正负求内外篇》和江莱的《衡斋算学遗书》。
上面列举的这些著作,都作了简要的评价。这些著作不少是各个学术门类中的第一流作品,有的还为国际汉学研究者所瞩目。在清代同时各个学派中,没有一个学派有这么多的名著,这么多的精品!
徽派朴学这些名著,集中到一起,本身就是一座文献宝库,其中颇有一些著作,理论含量很高,可以整理出许多理论素材(如本书第十章所举诸例),这些正是徽派朴学家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第三版块(第 9章):主要叙述徽派与吴派的异同
本章首先介绍吴派主帅惠栋的家学、著作、交往以及同时学者、后世学者对惠栋的评价。接着列举吴派的主要学者沈彤、江声、王鸣盛、钱大昕、余萧客、汪中、洪亮吉、孙星衍、江藩、顾千里等 10 人,着重介绍他们的生平事绩、论学见解和学术成就。
吴派学者与徽派学者在学术上、思想上、生活上交往都比较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吴派学者的有关资料,对于研究徽派朴学应该是最有裨助的。本章的重点是探讨吴派、徽派的共同点和它们的不同之处。
“乾嘉考据学”兴起于乾隆前期,但当时并没有“吴派”、“皖派”之分,从事于传统学术研究的学者,交相师友,切磋论学,习以为常。这一时期,他们治学的共同特点,可以用以下六个短语来概括,这就是:重汉学、识文字、通训诂、知通假、精校勘、善考据。他们聚会谈论,通信沟通,极一时之盛。后来随着钻研的深入、学术研讨的发展,逐渐形成以惠栋为中心和以戴震为中心的两个营垒,治学的宗旨、态度、学风和研究重点,也渐渐有了不同,后人遂称惠栋一派为吴派,戴震一派为皖派(明确地说,就名为徽派)。
吴派、皖派(徽派)在名称上并不反映学派的实质,仅是带着鲜明的地域色彩,约定俗成,一直沿用到现在。但今天我们将吴、皖两派作一客观的分析比较,在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的共同点的同时,也发现不少它们的相异之处。初步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八种表现形式,那就是:
第一方面:宗旨
吴派:旨在治经 皖派:志乎闻道
吴派:相信谶纬 皖派:不信神奇之说
第二方面:学风
吴派:泥古 皖派:求是
吴派:务博 皖派:求精
第三方面:态度
吴派:属守家法 皖派:不主一家
吴派:攻宋 皖派:绍宋
吴派:墨守 皖派:长于质疑
第四方面:研究重点
吴派:治《易》治史 皖派:治《诗》治《礼》
把上列各项中,皖(徽)派的特点,视为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自然是信而有征的了。
第四版块(第 10章):论述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
本章用比较简练醒目的文字,将徽派朴学的治学特点、学风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作了简要的总结。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先把有关各节的标目,迻录在下面。详细内容,日后可参阅本书。
徽派朴学治学特点与方法:
(一)志存闻道
(二)言必有征
(三)孤证不作定论
(四)作窄而深的研究
(五)提倡声训以声求义
(六)文体朴实简洁
(七)由训诂以求义理
(八)义理考据词章并重
(九)训诂不必泥其物类
(十)释经贵知其文理
(十一)比较研究总结通例
(十二)将有述作先制长编
徽派朴学的学风:
(一)注重实事求是
(二)研求贵在专精
(三)从不隐匿证据
(四)卑视剿说掠美
(五)提倡通核
(六)反对墨守
(七)鼓励自由辩论
(八)注重师承不坚持门户
(九)笃于友道互学互补
(十)博采西法之长,重视自然科学
徽派朴学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一)文字音韵训诂从经学附庸发展成独立的语言文字之学
(二)讲究研究方法并使研究方法走向科学化
(三)从一字一义孤立的说明转向全面系统的探索
(四)拓展了传统汉学的范围
(五)从属遵汉人之说到敢于突破汉人之说
(六)创造了学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业绩
这一部分的撰写,主要依据有关学者本人的论著和后人撰写的传记、评论。凡所征引,皆标注出处。
本章运用较多的篇幅,论证清学与汉学有别,清学是在汉学基础上形成,继承汉学优良传统并且有了重大的发展,文中罗举事例,论证徽派朴学的研究范围、治学方法和治学成果,都不是汉学所能包含和替代的。结合本书前几章涉及徽派朴学学术造诣的论述,可以认定徽派朴学是清学的突出代表。
——引自《徽学丛刊》第二辑:安徽省徽学学会,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