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居扬州。1903年会试受挫,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张继等,受章太炎影响,赞成“光复”,改名为光汉。晚清学者,经学家。刘师培幼承家学, 12 岁已读毕《四书》、《五经》,18岁为县学生员,19岁中本省乡试举人。青年即沉思著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20岁至上海与章炳麟(太炎)交游,即倾向革命,著《中国民约精义》和《攘书》,排抵专制。《苏报》案起,集合同志创办《警钟日报》,任主笔,继续倡导革命。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刘师培为主要撰稿人。《警钟日报》被封后,他至芜湖,为皖江中学教员,创白话报。后刘师培东渡日本,与章炳麟友谊相得,为《民报》撰稿人。又创《天义报》,更与张继创立社会主义讲习会,于民族主义革命之外,复提倡民生主义,要求解除民生疾苦。又创《衡报》,提倡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后来在日本因与章炳麟因思想分歧而反目,且又有友人通过其妻何震,邀他返国。刘师培返国后,即投两江总督端方幕府。1907年前后始,刘师培在转到南京的两江师范学校任教,与李瑞清、柳诒徵、雷恒、姚明辉等成为当时该校50多位教席中的名教授。1911年冬,刘师培离开两江师范,随从端方入川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后以端方为其属部所杀,刘师培至成都在四川国学院讲学。后又至山西,再由山西入北京,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在袁世凯死后,1917年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刘师培被聘为北大中国文学门教授,直至1919年主编《国故》月刊,反对新文化运动。1920年因肺病逝于北京大学,终年仅35岁。 刘师培从开蒙起便饱读经书,八岁就掌握了《周易》的变卦方法。刘师培的经学研究,渊源于其家学传统。其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世居江苏仪征,都是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刘师培处于乾嘉学派日益衰竭之际,但因家庭以朴学相传,犹有其经史小学的固有基础,又值新学东渐,所涉当时新学亦广,在短短不到17年的时间内,著作甚丰。可以说其学出于徽派朴学,而不固守徽派朴学,创立新义,既富且精。他的学术思想史及文学史论著,均具有时代色彩,其形式和内容均与旧学有所不同。 刘师培作为近代经学名家,他的经学研究具有新的特点。1903年至1907年间,当刘师培置身于革命阵营的时候,他的经学研究便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在《两汉学术发微论》、《群经大义相通论》、《读左札记》等著述中,发掘经籍中有关“民本”的思想材料,以证明封建君主的不合理,论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必要性。刘师培因排满而究心经学,并将经学引向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这也成为近代经学的主要特征。刘师培继承仪征刘氏世代研究《左传》的家学,对南北朝的经学形成,汉代经学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得失以及经学的发展都作了有益的探讨。先后撰述了《左传一地二名考》、《官制异同考》。 刘师培之教授文学,一如其讲经学,始于文字训诂,而及于历史流变。其《中国文学教科书》,实即后来之所谓“文字学” ;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材料丰富,评论简要明确,鲁迅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列为参考书之一。刘师培的文学思想,不完全是保守的。他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认为文学亦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宋以后小说入文,已开俗语入文之新,终必达于文言合一之和。文学由深而浅,由文而质,不是退化,而是进化,以其便于开通民智,增长人民文化知识。但其为文主张,则仍本其乡人阮元 ( 状元 ) 之说,作《广阮氏文言说》,严文笔之辨;以辞为论辞,与意内言外之词不同,认为“古文辞”一词为“俗儒”昧于字义的妄立,实即排斥韩柳以来古文即散文为文。但刘师培认为,古代文词仍不可骤废。他主张“近日文词,宜区二派:一修俗语,以启瀹齐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国学;庶前贤矩范,赖以仅存”(《论文杂记》) 。他的文论著述,可供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之用。 刘师培一生虽短暂,但著作颇丰,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二十二种,论学术及文辞者十三种,群书校释二十四种,这些著作收录在钱玄同编辑的《刘申叔先生遗书》中。其余有《左□集》及自《国粹学报》辑出若干条编成《论文杂记》单行本。另外少量作品有诗、文、词,终为其著述作所掩。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