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2.0                                                              ·安图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安徽省图书馆主页安徽文献徽派朴学大师传略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少年颖异,资质超人,十三岁补诸生,二十五岁中举人。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段玉裁博通经史,早先得顾炎武《音学五书》,惊为秘笈,整日钻研不倦。后以戴震为师,与王念孙同学,学问益进。四十六岁称病去职归里,遂不复出,安贫乐道,居苏州之阊门,读书著述三十余年。
    段玉裁继承师学,笃嗜经术,穷微极博。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皆别择是非,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他以毕生精力钻研《说文解字》一书,彰明《说文》体例,阐发六书原理,注意词义变迁,订正许慎误说,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其所作《说文解字注》一书的贡献,不仅在于注,亦在于校。首先根据《说文》体例和宋以前群书所引《说文》辞句,以校正其讹脱,再用古书上的字义,来阐明《说文》的说解和一字多义的由来,于篆文亦颇多改正删补。注解文征博引,引书至二百二十六种,为治《说文》学者所推崇。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其在《经韵楼集·与黄荛圃论孟子音义书》中有论:“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论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他说:“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经韵楼集·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为:“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经韵楼集·与胡孝廉世琦书》)这些议论,给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近年,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录》、《戴东原年谱》等。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頲、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