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人刘台拱(1751——1805),赴京会试不第,留居京师。逢《四库》馆开,一时人才济济其间,戴震、邵晋涵、程瑶田、王念孙、任大椿等学问大家皆乐与刘氏交谊论学,刘台拱“齿最少而每发一义,诸老生莫不折服,以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朱彬《刘台拱先生行状》)。刘台拱在学术研究上采用徽派朴学家自训诂入手的方法,不杂宋儒学说,且著书少而精当,充分体现出徽派朴学所提倡的“语必有征,言无枝叶”的大旨。其家学相传,刘台拱与侄刘宝楠(1791——1855),以及刘宝楠之子刘恭冕(1821——1880),研精群经,一脉相承,渊源自有。刘氏一门三代在学术上禀承了重视汉学、实事求是、言必有征、长编先制的传统,这些正是“徽派朴学”的治学精神,因此,在徽派朴学阵营中成为著名的学者,被称为“宝应三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