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徽州绩溪的“金紫胡氏”出现了一支经学流派,以胡匡衷(1728——1801)、胡秉虔(1770——1840)、胡培翬(1782——1849)为代表,因长于《三礼》,史称绩溪礼学“三胡”,或称“三胡礼学”、“绩溪经解三胡”。胡培翬为胡匡衷孙,胡匡衷为胡秉虔族叔。综观“三胡”治学《三礼》的学术特色,正如王集成先生在《绩溪经学三胡先生传》中所指出的:“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世称绩溪经学三胡,以今观之,匡衷尤精易、礼,秉虔淹贯六经,培翬则远绍旁征,折中至当,以绍礼家绝业。盖匡衷开之,秉虔乃集其成,名岂可幸致哉?当乾嘉时,海内学者,以音训之学,驰骋当世,争一字之短长,业亦精矣;而其所著书,如惠栋之于《周易》,江声、王鸣盛、孙星衍之于《尚书》,陈奂之于《毛诗》,均于宋人所言,一字不录。培翬独泯除门户,《仪礼正义》仍郑注古今文并录之例,于朱子、李如圭、杨复之说,采辑特多。千余年来,继郑君而发嗣响,其钜识宏量,固有非惠、陈诸人之所望尘矣。”绩溪礼学“三胡”是徽派朴学阵营的重要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