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寨
红韵纪实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红色旅游>>金寨  

红韵纪实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
    从立夏起义胜利、红32师的建立,到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张灯结彩,玩灯唱戏,热烈庆祝。为了表达广大劳动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喜悦心情,当时的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和县委委员漆禹源、漆先棣在花堰白莲宫研究决定编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让群众演唱,并把此任务交给少共县委书记徐乾。徐乾又与少共县委组织部长漆先棣、宣传部长漆先平商量,决定让罗银青编写。
    罗银青是沙堰(今属斑竹园镇)大西冲瓦屋湾人,1894年生。1927年春,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入党,夏秋之际结业后回乡参加农运工作,并在沙堰洪觉庵大庙办起了改良私塾,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运动。1928年冬,党组织又安排他在小河王氏祠办学,他一面教书,一面在校内外发展党员15人,壮大了党的队伍。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为了兴盛苏区教育,党派他在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任校长。他擅长写诗作歌,出口成章,被当地群众称为“商南才子”。他受领任务时,正值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1929年农历八月下旬),触景生情,就创作出了一首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配以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八段锦”,交给李梯云审阅。定稿后,罗银青在模范小学以打花棍的表演形式进行编舞。首次表演由方子翼、方太森、肖大清(女)、刘昔祥、吴文彬、涂诗银(女)、黄祖德等16人组成,每人一根系有红绸的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舞起来哗哗作响,十分好看。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热烈欢迎。商城县委书记李梯云当场对模范小学进行了嘉奖,并把教唱这首歌作为大会的一个内容。罗银青把油印好的歌曲散发给参会人员,当场进行了教唱。会后,少共县委将这支歌曲油印发给各团支部、各乡苏维埃,要大家学唱。从此,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

沈家畈农民打“鬼子”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习惯地称日寇为“日本鬼子”。
    1938年9月,日本鬼子占领富金山(河南固始县境),沿叶(集)商(城)公路直趋商城,并派出一个侦察小队约25人窜入立煌探听虚实,行至沈家畈(今斑竹园区白沙河乡境内)时,听说附近没有中国军队,便窜到村庄里找“花姑娘”,抓鸡抢鸭,搜寻好吃的东西和贵重的物品。农民郑家安等见来的鬼子人数不多,遂联络农友数百人,以土枪、土统、刀、棍为武器,围歼来犯之敌,并鸣锣呼喊四乡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打鬼子,又火速送信给斑竹园驻守碉堡的壮丁队,请求支援。壮丁队携带步枪、手榴弹等及时赶来参加战斗。周围群众闻讯纷纷前来参战助威,送饭送水,抢救伤员。鬼子凭着精良的武器负隅顽抗。农民群众与壮丁队紧密配合,同仇敌忾,坚决要把鬼子消灭掉,战斗持续两昼夜,毙敌七名。后来,鬼子的子弹打光了,干粮吃完了,疲惫不堪,已失去了原先的锐气,便分散四处逃命。农民群众地熟路熟,跟踪搜剿,除一个鬼子逃脱外,其余22名鬼子很快被抓住,被愤怒群众乱棍打死。战斗中,农友郑家安、郑家礼、郑家松、曾昭勉、田南斋,萧大春等六人英勇牺牲。
    在沈家畈逃脱的一个鬼子,流窜斑竹园一带,冒充中国人,以行窃、乞讨为生。11月中旬,在西河桥被立煌县后备队捕获。经审讯,供是日军104师团机关枪连上等主计兵,名小玲。同月25日,日兵被押送至立煌,安徽省政府以20元法币奖励后备队。

小平、先念的教诲
    1947年冬,金寨地区剿匪反霸、建立基层政权等工作正在胜利开展之际,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和副司令员李先念同志,在金寨楼房村召开湖北、河南两省边区地、县干部会议,部署坚持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当时,由于天气寒冷,会议是围着一个大火堆开的。李先念不断用一本书煽火,让大家取暖。小平亲切的一一询问与会同志姓名、职务后,打开收音机说:“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听新华社广播,内容是毛主席12月25日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研究坚持大别山根据地斗争等问题。请大家注意听,这是个划时代的报告……。”
    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并详细地报告了从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起到1947年底17个月“打死、打伤、俘虏蒋介石正规军和非正规军169万人”的战绩。
    小平、先念和与会同志听了广播,深受鼓舞。小平同志说:“大别山西濒武汉,东扼南京。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就等于在蒋介石的心脏里插了一把尖刀。这对全国解放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接着,他就如何坚持大别山根据地,发展贫农团组织,建立基层政权等,作了一系列指示。先念同志要大家注意运用老区地方干部,做好红军家属的慰问工作,从红军家属中选拔骨干,扩大干部队伍,为坚持大别山斗争作长期准备。
    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了遵守群众纪律问题,他说:“蒋介石军队尽打败仗,就是因为他们到处欺压老百姓;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遵守群众纪律,人民就会反对我们,我们得不到人民支持也会打败仗!”他还专门查问了一位老乡向他反映耕牛被军队抢去了的事。当他听说牛是国民党48军抢去又被我军追回来寄养在一位老乡家里时,他高兴的说:“赶快把牛还给原主!农民种田,没有牛不行啊。这件事要好好宣传,使人民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时,一位同志从外面抱了一捆柴火进来,小平同志问:“这柴不是老乡家里的吧?”那位同志说:“是山上拾来的!”小平同志说:“到山上拾柴,也要征得老乡同意啊!”同志们都说:以后按邓政委指示办。
    会议一直进行到午夜才散,虽然是数九严冬,与会同志心里都热乎乎、暖洋洋的,连夜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坚持根据地的部署。

“十万铁军”的覆灭
    1949年1月,淮海战役以歼敌55万人的胜利宣告结束。一些漏网的国民党残渣余孽,纷纷向大别山逃窜。2月,国民党皖北保安副司令袁成英窜回金家寨,自兼立煌县县长,网络六安顽匪阮志凌,霍邱惯匪岳岐山及金寨顽匪黄英、潘树师、柯建华、周香波、张天和、陈云溪之流,拼凑成11个伪保安团,并将每乡、保的武装编为营、连,乡、保长任营、连长,企图顽抗。5月,国民党武汉行营头目白崇禧派92师师长汪宪(中将)和樊迅等,携电台来金寨,与袁成英会合,在白水河设立国民党“鄂豫皖边区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汪宪任司令、袁成英任副司令,樊迅任参谋长,把原来的11个所谓保安团万余乌合之众,扩编为14个支队,对大小匪首封官加委,向逃往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发报宣称“已发展十万铁军”,虚张声势,苟延残喘。蒋介石自然也是日日夜夜在做他反攻大陆的美梦,得知汪宪组织了“十万铁军”,十分高兴,便不断派飞机向其空投弹药,为其输血打气。可是这杯水车薪,不但难以为济,那些支队司令们本都是一些各据一方的亡命之徒,谁也不听汪宪的指挥,所以蒋介石每空投一次,就形成一次各支队的火拼,势力强的抢到了一些,势力弱的不但没有抢到,而且损兵折将。更有那些“铁军”分崩离析,天天只是以打家劫舍当强盗为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解放军在结束淮海战役之后,立即部署对大别山股匪的围剿战斗,成立了鄂豫皖边区指挥部,王树声任司令员兼政委,并在麻埠镇成立了“鄂豫皖东线指挥部”,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匪徒行踪,剿匪部队对顽固不化的顽匪坚决予以打击,对于愿意悔改的匪徒敦促其缴械投诚,并宣传了毛主席制订的“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到1949年9月中旬,号称“十万铁军”的大别山剿共自卫军,基本被肃清。9月30日,顽抗到底的敌中将司令汪宪、副司令袁成英、参谋长樊迅等几个光杆司令,在帽顶山一带,被我军生俘。至此,大别山剿匪胜利结束,大别山军民向即将延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了一份厚礼。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