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县
红色景点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红色旅游>>泾县  

红色景点

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
    位于泾县云岭乡南堡村后黄龙岗(俗称黄泥岗)上。该地为一条高10余米、长约1公里的黄土岗,东西绵亘,远看像一条卧龙,故名。1938年至1940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牺牲的新四军烈士多葬于此。
    “皖南事变”后,云岭地区处于国民党统治下。当地农抗会的会员为了对烈士坟茔进行祭奠,自发组织“孤坟会”,并筹款购置田地,将收入作为每年祭扫费用。1951年春土地改革时,政府准将该项田地以“王彪记”列户,轮选公正会员管理。春秋祭扫,仍按陈规。1952年2月,在孤坟会基础上增加到51人,成立纪念会,刻碑竖在岗上,以寄托对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的哀思。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长1米,宽0.78米。碑文283字,楷书。记载新四军抗战事迹,并附参加孤坟会的51名会员姓名。
    1964年由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接管,并在碑后培土堆墓。墓高2米,长3米。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由入口纪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纪念广场和无名英雄烈士墓四个纪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为中心,结合山形地势,将各纪念建筑组成一个完整有序、庄严肃穆的有机整体。陵园的入口利用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陵园的天然门户。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阙,4座石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7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7天7夜,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一序列。
    进入陵园后,沿台阶向上约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挡土墙上镶嵌着叶飞同志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点明陵园的主题,形成了纪念性空间的第二序列。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石碑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碑身弧形,舒展高耸,以简洁巨大的形体象征着先烈们磊落坦荡的胸怀,崇高伟大的献身精神。巨碑下方为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花环。四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周恩来同志题词及碑记等历史文献。从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神道正对着由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神道的石阶宽度逐步缩小成梯形,加强了透视感,使人们在感觉上延伸了神道的长度。神道有90级台阶,共50米长,90级台阶分成3个层次,喻意当年9000新四军将士成三路纵队东进抗日。
    陵园西侧为皖南事变史料陈列室,室内有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为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的题词:“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皖南事变殉难烈士浩气长存”。陵园自开放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友好人士、海外侨胞近百余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姬鹏飞、王恩茂、王光英、杨汝岱.彭冲、李瑞环、张震、吴邦国等先后莅临陵园视察,近千位新四军老战士来陵园凭吊殉难战友。陵园已经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皖南事变发生地标志物
    位于泾县茂林,是为纪念皖南事变60周年而建造的。
    “皖南事变”主战场标记物,由纪念广场、立体字样和背墙等组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标记物主体工程为大理石砌筑而成的立体形“41.1.7”字样,苍然雄浑,庄严肃穆,表示“皖南事变”发生的时间。标记物后边是大理石砌成的由左向右逐渐增高的背墙,象征着一面红旗,墙体记载“皖南事变”的经过,整个纪念广场拾梯而上。广场背景是巍峨的东流群山、庄严的魁山飞雄塔和烈士墓。西侧是红七军团长寻淮洲烈士纪念亭,远近景物交融,颇为壮观。
    在茂林之东,巍然屹立的东流山,悬崖峭壁,山高林密,幽谷邃深,雄峻瑰丽,左右曲涧流泉,环绕田畴,景色秀丽。“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战士在这里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抗击国民党顽军。“皖南事变”中,我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隐蔽于山上的蜜蜂洞中,伺机突围,后遭叛徒出卖被杀害。这里已成为后人凭吊先烈追忆往事的历史遗址。

云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心暨青少年军校
    位于安徽省泾县云岭镇光明村,占地600亩,主要包括南京军区闲置的基本设施齐备、占地400亩的营房,一座水面70多亩的小二型水库——光明水库,水库旁边占地100多亩的西山,以及周边林地、坡地等。中心距泾县县城25公里,距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2公里,是以接待华东地区青少年来泾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基本定位的大型综合性公益旅游服务项目。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