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 湖
红色人物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红色旅游>>巢湖  

红色人物

冯玉祥(1882—1948)
    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数次致电南京政府,反对蒋介石的对日消极和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日军向塞外重镇多伦进犯,察省危在旦夕。冯玉祥在一次民众大会上表示:决不能等着当俘虏,更不能当逃兵,必须拿起枪来,实行抗战。不久即着手组织武装。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编、整顿了察省的零散部队、义勇军,收编了一些有组织的部队、义勇军,并与方振武的抗日救国军相会合,于1933年5月,在张家口正式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同盟军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抗日高潮在察省骤然形成。冯玉祥首先对同盟军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及鼓动工作;同时加强军事训练,积极筹补给养、改善装备,将这支队伍塑造成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的抗日有生力量。同盟军组建后,驰骋察省,收复失地,在察东、康保、宝昌沽源、黄旗大营子等地先后力攻克复后,又乘胜追击,向多伦推进。经过连续5昼夜的浴血奋战,察北军事重镇多伦,终于被同盟军收复。察省失地全部光复。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镇压下被迫解散,但其抗日精神,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其抗日业绩永垂中华民族史册。
    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李慰农(1895—1925)
    原名尔珍,又名味农,安徽巢县人。早年入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校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曾领导芜湖各界罢市、罢课。同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初回国后,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山东工作,参加中拱青岛市委的领导工作,并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同年7月27日被军阀张宗昌逮捕,29日在青岛被秘密杀害。李慰农在就义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时年仅30岁。

张治中(1895—1969)
    字文白,安徽巢湖人。中国国民党二级上将,曾主导参与多次国共和谈,有“和平将军”之称。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先后在滇军、川军任连长、营长、师参谋长等职。1924年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历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病逝于北京。
    在十年内战期间,国共两党兵戎相见,军事斗争更趋激烈。为了避免与中共作战,不违背自己的救国宗旨,张治中主动请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邓颖超对此曾称赞说:“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这在国民党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当中华民族遭到外敌入侵,处于民族危机的关头,张治中将军却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亲率劲旅,赶赴疆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在“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日战争中,张治中将军都是独当一面的指挥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后,张治中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张治中一生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

李克农(1899—1962)
    安徽省巢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从事党的秘书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宣传委员,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参加了长征。西安事变时,任中共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情报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他长期在情报和保卫等特殊战线上工作,以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传奇将军”。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62年病逝。
    作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以及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李克农在革命历史进程的诸多关键时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安澜(1904—1942)
    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家境清贫,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1924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3年2月,戴安澜在国民党第17军25师关麟征部145团任团长,参加了古北口战役。七七事变爆发,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5月,因战功晋升为第85军89师副师长。1939年1月,又升任第二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昆仑关(大明山区)战役。一月苦战,毙敌6000,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1942年3月1日,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800勇士的代价,歼敌5000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5月16日,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不幸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后因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于5月26日下午5时40分与世长辞。时年38岁。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周恩来在挽词中称赞戴安澜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