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胜 古 迹
尉迟寺遗址
位于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从1989年至今,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礼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出土的大型红烧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尉迟寺遗址考古成果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子祠
建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 
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王竞始建庄子祠。每年祭祀,从未间断,至明朝天顺年间被洪水淹没。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重建。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颇为壮观。
现存庄子祠是蒙城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旧址上新建的,总占地面积52亩,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筑群与万树园两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有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
万佛塔
又名插花塔,位于蒙城县城。始建于宋代,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尊而得名。
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4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11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
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也是佛教最高级别的宝塔。高42.2米,地座长24.8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七层为穿心式楼梯,八层以上为盘旋式楼梯。万佛塔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杰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位于蒙城县新城路中段路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而建,自前而后依次为棂星门、泮桥、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正对青云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门两侧各有一月洞门,供人们平日出入。门外墙上书“宫墙万仞”四个大字,意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出了状元才能拆除。蒙城没出过状元,故这四字一直留着。门后为泮池,池上有泮桥。桥西侧有一井,名圣井。大城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有节孝祠,殿西有忠义祠,殿后有藏经阁。东院是文昌宫,西院是明伦堂。文庙周围环绕宫墙。院内遍植松柏,立有碑刻、石雕。
自清末以来,文庙屡遭兵劫,建筑倾圮,“文革”时期,又遭破坏,今仅存大成门、大成殿(原名先师殿)东西两庑、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漆园街
清代称作水门街,文革中更名红旗街,今名漆园街。南起考棚街,北至小北门,长253米,宽6.7米,清代建有陆探花府,于统领府,民国时期,有戴氏宗祠、涡宾小学。清代至民国初年,城内各要道街口,另造栅门,每晚更深由各街地保关门落锁,次晨方可通行。199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