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人

  培养杂技新人是提高发展安徽杂技艺术的重要措施。安徽杂技艺术事业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这支队伍包括来自旧社会的艺人,而更多的是建国后采用多种方式培养起来的新生力量。文化部门领导和负责杂技工作的同志始终把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作为发展杂技艺术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1958年,安徽省杂技团成立的第二年,就招收了第一批学员,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杂技学员队,以团办学员队的办法逐渐改变以往杂技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原始教学方式,重视身体素质、形体条件,采用比较科学训练方法,注意提高学员文化艺术素质。由于根据杂技团的需要培养人才,经过三年的培养,第一批学员很快成为该团的青年演员,而且相应的增加了一批新的演出节目,使杂技团更加朝气蓬勃。1970年,杂技团处在被撤销之列,一些著名的老杂技演员还在被批斗之中,谈不上有任何艺术活动,但杂技艺术工作者坚信党的文艺方针一定会落实,为了解决杂技艺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办了第二期学员班。这期学员班结业后,正赶上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杂技艺术的恢复时期,保证了1978年参加广交会演出的需要。这次演出以整体艺术水平高和演员年轻、富有朝气而受到好评,接着受文化部指派出访西非六国,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出访大型文艺团体。1980年又进行了第三批学员的培训工作,在总结前二次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第三批培训具有新的特点,这就是选才从杂技艺术需要出发,年龄呈现梯形结构,从6岁到12岁。教学内容上重视全面发展,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意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情况,对有些项目的教学程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把某些高难动作的完成周期抢在学员身体发生变化前。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选派教师上舍得下本钱,选拔德才兼备,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年富力强的演员担任业务教师,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请专家前来教学,使一代杂技新苗茁壮成长,一台高质量的杂技节目亦同时诞生。
  从1988年开始,培养杂技演员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中等艺术教育的行列,在省艺术学校设立了杂技班。进入90年代,安徽杂技在培养新人方面也有新进展。安徽省杂技团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建立起培训中心,加强硬件建设,建造了功能齐全的新练功教学大楼,同时总结经验,加强教学班子的建设,1998年又招收一批新学员。安庆杂技团招收了新学员,纳入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教学招生计划,使教学规范系统,提高培养质量。宿州市杂技团也采取措施,积极进行新学员的培养。安徽在培养杂技新人方面受到全国的关注。1996年安庆市杂技团表年演员许梅花经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推荐,中国文联审评委员审定为首批“世纪之星”,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许梅花表演艺术研讨会”,从杂技的人才培养、杂技创新、杂技美学、杂技柔技发展史及人体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为一个演员召开研讨会,这在杂技界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