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杂技马戏

  在安徽专业杂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民间杂技马戏也得到蓬勃发展。安徽有很大一部分农村有从事杂技、马戏作为副业的传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杂技马戏作为农村一项新副业得到允许和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民间杂技、马戏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安徽民间杂技马戏活动受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杂技艺术家协会的关心和扶植。1985 年12 月,安徽省文化厅和省杂技艺术家协会联合在阜阳召开全省民间杂技工作座谈会,对全省民间杂技、马戏活动进行了初步总结,充分肯定杂技马戏艺术的特点、地位和作用,认为民间杂技、马戏来自民间,服务人民,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端的是“泥饭碗”,不吃“皇粮”做实事,一专多能,多业助艺,造福群众。
  为了推动民间杂技马戏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1986年安徽省第二届杂技比赛开始,在专业杂技比赛的同时,组织全省民间杂技马戏团选拔优秀节目参加比赛。为了提高民间杂技马戏艺人的社会地位,省杂技艺术家协会吸收优秀的民间杂技马戏艺人入会,并向全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推荐。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了民间杂技艺人的积极性。适宜的气候,得力的措施,使全省民间杂技马戏活动得到迅速发展,艺术品种包括杂技、马戏、飞车、魔术、驯兽、猴戏、驯鸟等。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从艺人员的经济收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涌现出一批水平较高的团体,如临泉县的飞燕和迎仙马戏团、太和县魔术团、芜湖县杂技团等。同样,民间杂技马戏团也培养出一批优秀演员和高水平的节目。如飞燕马戏团青年演员尹波表演的《马上杂耍》,能在马背上抛接五个火炬。芜湖县杂技团的《敦煌造型》等。民间杂技马戏表演的技艺面广,传统深厚,已成为电影、电视中某些特殊场面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民间杂技马戏团队参加拍摄的电影有《红姑寨恩仇记》、《玩猴的人》、《春风从这里吹起》、《一份来自农村的调查报告》、《川岛芳子》等10多部,电视剧有《动物王国窃案》、《神弓剑》、《越轨者》、《警察与孩子们》等。
  作为杂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戏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得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从历史演变来讲,他又是杂技表演专业化的基础,是专业杂技的根。历史上的杂技马戏经常是联袂表演、同台演出,不分彼此,相得益彰。许多专业杂技团在历史上也是从马戏表演一步一步走上专业化、成熟化、舞台化的,所以说,中国的马戏是杂技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杂技成为专业艺术表演的根。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马戏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了清朝末年,该地区的杂技艺术已具有相当规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埇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以尹清云、顾传标、吴清云为代表的杂技艺人,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杂技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赢得了普遍欢迎。“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说法见证了当时埇桥杂技和马戏行业的龙头地位。 
  如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民间杂技马戏,特别是马戏表演,无论是从业人员、动物头(只)数,现有规模、地域之广、在业内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在全国演出市场所占的份额均堪称全国第一。在埇桥北部形成了蒿沟、桃沟、灰古、永安、顺河、时村、符离等地的马戏艺术集群。至2005年底,埇桥区已发展各类马戏团近300家,成为全国拥有马戏团最多的县(区),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创收达2亿多元。“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宿县动物表演团)是全国唯一一家国有性质的专业动物表演团体。该团拥有200多只动物,上千万元资产,每年演出达6600场。
  在中国杂协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安徽杂协与埇桥区宣传部积极组织申报“中国马戏之乡”。2006年6月,中杂协和省文化厅、省文联领导等一行到埇桥区考察论证申报“中国马戏之乡”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埇桥区实地考察了马戏情况后,一致表示中国的马戏在安徽埇桥最集中,所占全国马戏演出市场份额最多,回京后即向中国文联做了汇报。2006年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胡振民同志亲自为埇桥授牌“中国马戏之乡”,标志着我省的马戏艺术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马戏事业的发展开始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临泉杂技一向以团体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繁盛而成为“全省杂技马戏之乡”。目前全县拥有杂技马戏团队890多个,其中庞营乡耿庄行政村更是独树一帜,仅其一村就有杂技团队150余个,成为远近闻名的杂技专业村。著名的杂技马戏团队有迎仙马戏团、飞燕杂技团、美猴王大马戏团等,“燕舞大江南北,仙游长城内外”这是对“飞燕”、“迎仙”两个团及临泉民间文化产业日益兴旺的赞誉。“迎仙”、“飞燕”像矫健的领头雁,带动着54个大中型团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常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演出。700多个中小型杂技团队则活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中小城市和农村演出。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先进文化县”,2007年6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11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