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杂技,古代称角抵、百戏,近代也有称杂耍、马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成立第一个杂技出国艺术团——中华杂技团。杂技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了。
杂技是一个融多种技艺于一体的以肢体语言表演的艺术品种,广义的杂技包括杂技技巧、马戏、驯兽、魔术、戏法和滑稽表演等几大类。
  杂技起源于3000年以前,来源于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产、生活工具的控制、驾驭、征服能力的体现。许多杂技节目直接来源于劳动生活,与劳动技能密切相关。中国杂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古代原始部落中的种种角力、竞技,是人们生活技能向杂技表演过渡的第一步。那时的原始音乐舞蹈中,偏重技艺者,即是杂技的胚胎。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的古代杂技的雏形。据《庄子》记载,楚国的宜僚能循环抛接九个圆环,可以说他是古代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杂技表演者。公元前五百余年,安徽境内就有杂技演出。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今淮北市)至第三代宋元公曾召来杂技艺人表演。《列子·说符篇》载:宋有兰子者,以技于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帝大惊,立赐舍帛。”可见二千多年前,安徽大地上已有杂技活动了。
    传说:“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风,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一个是神乎其技,一个是胆艺超群,都是真本事。
汉代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杂技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时期。东汉末年,群雄纷起争霸。据《三国志·魏志》记载,三曹——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爱文好武,而且对各种游艺也很有兴趣。《魏志·文帝》记载:“甲午次于谯大飨六军谯父老百姓于邑东”,“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众具所生礼,而忘其本谯。”同时,《魏志·甄后传》也记载了甄后童年时代的一件事,“甄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姐皆上阁视之,后独不行”,又答“此岂女人之所视耶”。这说明当时马术、马戏已十分普遍。
  曹操曾整编各种杂技、增加马戏节目,并把有奇能异术的方士集合起来。《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注引东阿王的话:“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徙,接奸宄以欺众,引始慝以惑民,” 曹操招集奇能异士,不仅为了娱乐,有其更大目的。当时以神仙面目出现的幻术家左慈,曾当着曹操的面表演“空杆钓鱼”、“金盆种姜”等幻术。《后汉书·左慈传》记载:“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曹操坐,操从容顾从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放于下座应曰:‘此可得也。’用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手?’放乃更会饵钓沈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余。”
  汉代的杂技活动不但史藉有记载,从已出土的文物也可得到佐证。1975 年5 月,在涡阳大王店焦弯发掘砖室墓两座,在一墓中出土绿釉陶楼一件。据考证为东汉晚期葬品。这个陶楼的二层为一戏台,表现了当时百戏演出的概况。1986 年马鞍山市发掘到三国东吴朱然的墓。在他的墓葬中出土一件《宫宴百乐图》漆器,在醒目的位置上有“弄丸”(即杂耍)、“寻桩”(即顶竿)的表演。还有“长人”和“矮人”。证明了1700 多年前,安徽境内已经流行各种杂技活动了。
晋、南北朝,杂技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晋书《东志》载:“舍利从西方来献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露,翳日华,又化成龙,长八九丈,出水游戏,眩跃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宫女对舞于绳上,相缝切肩耐而倾。魏晋讫,江左犹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黾卡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这么多的百戏节目,这时已流传到长江流域了。
  隋唐两代的每年的上元节里,就有聚集“四方散乐”在京城近郊举行大规模技艺演出活动,称为“万民同乐”显示“百戏”的相互竞赛,争奇斗艳。
宋代是杂技艺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转折时期,“勾栏”、“瓦舍”的兴起,就是各色艺人包括杂技在内的表演场所。安徽襟江带淮、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上揽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江浙为唇齿。”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是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瓦舍、勾栏兴起,伎艺纷呈,其中有的艺人来前走后,流浪城乡,献艺卖艺,被称为“路岐人”。他们的流动演出,当时在社会上习惯称为“打野呵”。这种路岐人也曾在江淮两岸留下足迹。宋庆历四年(1044),“晏元献罢相守颍州,一日,有人呈踏索之伎,已两掷索向空,索直立,缘索而上,疾苦风雨,逐飞空而去不知所在。”(清王世祯《季夜笔记》卷六引王铚《默记》)。
  中国封建统治者,在艺术上历来崇尚“诗、词、字、画”,轻视杂技,将杂技摒弃于艺术殿堂之外,因此在中国封建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几乎没有有关杂技的专著和记载,但在戏曲舞台上和诗文、杂记中还保存一些有关杂技的资料。南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对当时临安“诸色伎艺”有详细记载,其中杂技类有“撮弄杂艺”、“泥丸”、“踢弄”、“顶撞踏索”、“角抵”等等。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至十五日止”。明张岱《陶庵梦忆》一书记述:“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朴扣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同时提到这些演员“献技台上,如度索、舞亘、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缸、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这里张岱记述的是明末徽班在浙江演出所见,那时戏中穿插的武术、杂技已是十分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已运用了杂技的表演手段。明末清初兴起的徽班就有身怀绝技的人加入。道光年间的《都门杂咏》中写道:“歌竞扮旦妙娉娉、小戏多从‘嵩祝’听,卖艺最宜灯下演、夜夜要耍水流星。”“嵩祝班”是当时北京“四大徽班”之外又一引人注目的徽班。《卖艺》这个节目主要以表演“耍流星在内的武技为主。即使在民间地方戏典中也不乏杂技表演,如黄梅戏中有两出是以杂技表演为主的。一出叫《补碗》,剧中有“弄碗”情节,类似杂技中的“手技”。另一出《顶灯滚凳》,要求演员双手拿碗,头上顶碗,碗中点烛,做翻滚动作,达到碗不坠,烛不灭。
  杂技在安徽民间的流传今天还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梦梁录》记载:“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管铺席宅钱酒之资。”这种全家老小外出演出的谋生方式一直流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个别还延续至今。这种活动方式还产生一些杂技活动出名的地区,长期以来,江湖艺界曾流行一句“能过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说的是宿县城东北的九十余里的蒿沟、桃沟、柳沟三个集镇,艺多人能。地处淮北平原的灵璧县,历来属黄泛区。由于生活所迫,相传唐以前就有玩杂耍的零散艺人在农闲时摆地摊演出,讨钱乞粮,以度时日。明清时除跑单帮的零散艺人外,还出现了以家庭为主的杂技班。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灵南以刘广仁、灵北以马树常、王怀寿、刘培俊、葛德成、赵兴义、谢丙银等家庭为主体的半职业杂技团队。至于产生于清代的猴戏,当时以安徽凤阳和河北吴桥最为流行,那里有大量的猴、狗班子,艺人带着猴牵着狗走遍全国,乃至远涉重洋。今天利辛为全国出名的猴戏之乡。产生于宋代的“社火”、明代的“行香走会”、“抬阁”等活动形式,今天在某些农村仍在进行。由此可见安徽民间杂技活动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