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杂技获得新生。全省民间职业性的杂技、马戏得到迅速发展。从1949年至1956年,一批民间职业杂技马戏班、团先后成立。1950年宿县巩庆芳的星火杂技班和尹清云的新明杂技班合并成立“明星马戏团”,继而又有顾传彪的古城杂技班改为“钢铁马戏团”。此后,冯广荣和王振福、尹清云等又组成“大众马戏团”。灵璧县于1951年9月由县文教科批准,对几家规模好的马戏杂技团由民间团体改为集体性质的专业杂技团,有刘培俊任团长的灵璧县爱华马戏团、葛德成任团长的爱国马戏团、赵兴云任团长的朝阳马戏团、王怀喜任团长的晨光杂技团以及萧县马戏团先后成立。在上海市登记的“上海朱家班武术马戏团”于1953年转来安徽省郎溪县,改名为“郎溪县杂技团”。1954年江苏省阜宁县“朱家班”在肥东县八斗乡大盛村落户后,组成人民、新道、双盛马戏团,1956年又合并组成集体性质的肥东人民马戏团。1956年成立的和县杂技团是由到和县演出的皖北工人京剧团的一个分团和跃辉魔术团、河南鲁日县杂技团三个单位合并而成的。1955年亳县城关邓影组织了亳州魔术团。此外,还有杂技艺人邓寿亭后人组织的全椒和平杂技团、全椒马戏团等。从1949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成立的都是民间职业杂技马戏团,大都以家班为基础,分合变化快,稳定性差,以传统节目在城乡演出。
芜湖市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商业繁荣,水陆交通便利。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该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文化部门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管理,在市中心建立了融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杂技、魔术表演的娱乐中心“大花园”——芜湖市人民曲艺场。经常演出的有潘家班的杂技和古彩戏法,民间艺人李立中、万庆松等人的小魔术表演,福建省艺人江跃辉、王瑞玉等家班的魔术表演等。
1956年12月,安徽省杂技团成立。
这是在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曹鹏飞率领的北京青年杂技团的基础上建立的。1957年1月,安庆专员公署正式将“皖松人民杂技团”由宿松县调至安庆市,命名为“安庆专区杂技团”,属全民所有。1958年8月,芜湖市在民间杂技魔术团的基础上组建芜湖市艺联魔技团,芜湖专区在这一时期也建立过杂技团。1958年10月,宿县杂技团在明星、古城等民间杂技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从此结束了安徽没有国办杂技艺术表演团体的历史,杂技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安徽杂技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和周恩来总理的“杂技要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愉快的感觉,不能用畸形、刺激来吸引观众”的指示引导下,发展、创作了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杂技节目。安徽省杂技团建立后,在1957年和1958年两次全国性巡回演出中受到各地欢迎,产生了广泛影响。
1959年,安徽省举行首届杂技会演,这是建国十年安徽杂技艺术的一次检阅,集中地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杂技艺术事业的成就。参加会演的有安徽省杂技团、安庆专区杂技团、宿县杂技团、蒙城杂技团、萧县杂技团、灵璧杂技团、郎溪杂技一、二团、和县杂技团、肥东马戏团、芜湖市魔技团,演出的节目以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主要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追求高难技巧。省杂技团的《单杠》是曹鹏飞及其兄弟具有北派风格
的杂技节目。曹鹏飞曾以这个节目参加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杂技团——中华杂技团赴苏联、波兰演出,它不仅继承了民间传统,还吸收体育单杠的翻腾技巧,他的“拇指顶”、“中指顶”、“拳头顶”、“大顶、脖子、钩”都是独家绝活,他在杠上潇洒、飘逸的动作,赢得“飞飞飞”的美称。安庆专区杂技团演出的《双层双飞燕》构思奇特、动作优美、技巧难度大。节目高潮处,六条板凳交错叠置在十把垒起的椅子上,其中四条凳两头悬空,女演员王桂香、李燕燕在最高层双手执拐,倒立拿顶,表演轻松自如,恰似两只春燕展翅齐飞。省杂技团演员金存厚、吕世勋表演的《飞叉》以纯熟的踢、抖、滚等动作见长,并创作了“双抱月拉车”的新动作,创造了当时这个节目全国一流水平。民间杂技有朱家班世传老艺人、74岁的丁龙英和64岁的丁月奎,他们表演的“蹬石担”,双脚蹬起百多斤的石担,子孙三代十多人攀上石担达千斤以上,造型刚健有力,给人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首届杂技会演不仅在杂技艺术上取得丰收,而且在思想作风上有良好的表现,反映了建国后杂技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三改”,明确了文艺方向,演员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水平。在会演期间,各代表队还带了许多小型节目深入工厂、郊区农村演出。全省首届杂技会演,集中展示了我省杂技艺术的优秀节目,使群众对杂技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受到群众的喜爱,进一步促进杂技艺术的发展。
为加强杂技艺术事业的发展,使省杂技团成为一个大型演出团体,1960年10月灵璧县杂技团合并到省杂技团,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和丰富。排练了一批高空节目,如《空中吊环》、《飞箭》、《踩大绳》、《双爬杆》、《蹬椅》,同时发展了《驯兽》节目,先后表演了“驯狮”和“驯熊”。后接到文化部禁演猛兽的通知即停止。在演出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各团筹建大篷。杂技从广场演出到舞台演出是一个进步,提高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力,促进了从编排、表演、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的综合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舞台演出到大篷演出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又一次提高,解决了杂技艺术受镜框式舞台演出的局限,使杂技艺术的高空、驯兽、滑稽等项目得到了更好地发展。1961年元旦,安徽省杂技团的大篷演出在合肥逍遥津公园与广大观众首次见面,受到热烈欢迎。这年国庆节,该团大篷在淮北一带连演150多天,观众达50多万人次,盛况空前。在淮北广大城乡掀起一股争看杂技的旋风。这中间流传许多动人的事例,如婆媳二人为了看一场杂技,凑足了钱,从乡里赶到演出点,恰巧杂技团要转点正在拆卸大篷,婆媳见状抱头大哭,为痛失这个难得欣赏杂技的机会而抱撼不已。这次大篷演出,使杂技艺术的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高难的技巧,令他们既惊讶又折服,变幻莫测的魔术,令他们惊叹不已又回味无穷。这次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安徽省杂技团的影响下,
各地专业杂技团也采取大篷演出和组成小分队深入城乡为广大群众演出。如蒙城杂技团1961 年在河北省怀来县演出时,为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家乡沙城董存瑞公社南山堡作慰问演出,全团演职员与董存瑞父母合影。为广大群众演出成为杂技艺术工作者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的自觉行动,1965年,省、市、县专业杂技团组成若干文化工作队深入农村,配合四清工作进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杂技事业倍受摧残,专业表演团体停止活动而面临解体,一些著名的杂技演员遭到批斗和迫害,有的演员被下放或遣散。民间杂技活动受到扼杀,如猴戏之乡的利辛的一些集镇的猴子被卖被杀。
从1969年起,迫于各方的需要,杂技艺术活动部分得到恢复,但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把一些杂技节目贴上政治标签,牵强附会地要杂技直接表现政治内容,表现阶级斗争,严重违反杂技艺术规律。如把活泼风趣的“抢椅子”改为反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审椅子”,把“转碟”演成“葵花向阳”,等等。省杂技团和安庆、宿县杂技团都曾演过《地道战》、《越南火线运输队》、《强渡大渡河》等节日,杂技的特点被淹没了。
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恢复传统杂技节目”的指示,

全国抽调六个杂技团到北京汇报演出,选拔出国节目。周总理的指示给杂技带来生机,我省专业杂技团很快恢复了一批传统节目。1976年3月举行全国杂技调演,我省由省杂技团、安庆地区杂技团和宿县杂技团组成的代表队演出了“单杠”、“吊环”、“魔术”、“顶碗”、“单人椅子顶”、“高台定车”、“女子杠杆”、“晃板造型”等节目,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