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回归10周年
 回归10周年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回归10周年 >> 回归10周年

主要行业

分类:回归10周年 日期:2007-10-15 10:11:55 点击数:9713

1、亚洲物流枢纽 世界第七大国际航运中心
    香港是亚洲的物流枢纽,也是世界第七大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信息流通系统、卓越的供应链管理、一站式的物流服务,以及海陆空运输的多式联运系统。香港不但位于亚洲的心脏地带,还是通向内地的主要门户,而内地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消费市场和最大制造业基地。
国际航运中心     香港拥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在2006年,香港共处理了约2,350万个标准集装箱。其中,占地275公顷的葵青集装箱码头,设有24个泊位,年处理能力逾1,800万个标准箱。它的航道水深和基建配套设施,足以容纳最大型的集装箱船。现时,香港约有80间远洋班轮公司,每周提供超过500班航班,往返全球500多个地点。
    香港国际机场设施先进,航班网络完善,目前有86家航空公司为香港国际机场服务,每周约有5,600班航班往返世界各地超过150个城市,其中包括40个内地目的地。加上靠近珠江三角洲的货物生产基地和清晰高效率的清关程序,香港国际机场1998年启用后,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2006年,香港处理的航空货运量达360万吨。超级一号货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航空货运设施,提供一站式货运服务,包括文件档处理、停机坪飞机服务,以及进口货物预先清关。
    在陆路运输方面,现时每日平均有26,500架次货车往来内地与香港,320艘内河货船驶达香港,与60多个城市之间有列车往返。香港与内地现有三条跨界陆路通道,即落马洲、文锦渡和沙头角,其中落马洲管制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管制站,过境货车平均每日达18,800辆次,过境旅客超过12万人次。预计于2007年年内通车的第四条陆路跨界通道,即连接深圳蛇口与香港的深港西部通道,将进一步提高香港的跨界车辆的处理量,足以应对直至2016年的交通量。
    香港作为物流枢纽,供应链内支持物流服务的信息联通也非常重要。2005年底香港推出了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提供中立而开放的电子平台,有助业界减省文书工作量及处理时间,从而节省大量资源,降低成本以及人为错误出现的机会,业界的整体效益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香港位于亚洲的心脏地带。在以香港为中心的五小时飞行范围内,住着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香港是中国内地——世界上最多人口消费市场和最大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国际门户。
    多年来,香港一直是世界最繁忙的货柜港口,和最大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香港凭着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和一站式服务能力,对海陆空货物应付裕如,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供应链基地。
    香港是进入中国内地的物流门户,香港的转口货物九成与内地有关,或源自内地,或输往内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加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自由化,意味着经过香港的贸易会继续大幅增长。
    香港作为物流中心,成功在于无远弗届的关系网络。香港企业在建立和经营高度灵活的供应网络上,有过人本领,使货物可以在华南地区与世界各地之间迅速而高效输送。随着香港与华南地区的经济融合加快,这特点尤其显著。
    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逾90%。这个庞大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供应链管理以至法律服务,与物流业关系密切。政府为此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基础建设,以及透明、高效的清关程序。

2、商业及专业服务
    香港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商业及专业服务的中心,超过88%的生产总值来自服务行业。2005年,香港作为服务净出口商,其服务业出口值高达615亿美元,占当地生产总值的34.7%。
    香港的商业及专业服务包括:会计、法律、管理顾问、工程及建筑设计、教育、服饰设计、质量监督及检测等。香港的商业及专业服务受惠于在港投资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是全球第六大外汇中心,再加上近年来大陆逐步开放在港的人民币业务,这将进一步推动商业及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香港拥有完善、独立、自主的司法制度,而香港的专业人士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具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职业道德。除了本地业务外,香港专业服务的国际水平及高素质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生意。香港的专业机构会密切关注业界的国际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会确保业界严格维持职业操守。
    香港服务业茁壮成长
    作为商业和专业服务的中心,香港见证了此行业的持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4年间,与专业服务有关的企业在港设立办事处的数目增长了29%,带来了4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香港曾经以制造中心著称,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已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随着全球竞争加剧,香港厂家将生产设施迁移到珠江三角洲,使珠三角成为全球主要的出口加工区域。两岸的经济整合持续加强,为香港专业服务业创造更多的需求。
    商机无限
    在过去的10年中,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近两倍。随着流入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外国直接投资日益增长,香港作为亚洲商业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香港凭借以往优良的服务传统和素质,加上独特的商业优势,将有助于企业把握时机,蓬勃发展。
    香港是外商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也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这是双向互动发展的成果。香港越国际化,服务水平越专业、多元化,就越能满足内地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能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香港一向非常欢迎内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利用香港的国际商贸平台走向世界。不少内地企业家充分利用香港专业服务的优势,推进发展其国际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跨国公司云集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跨国公司在亚洲设立总部的首选。“2005年海外公司驻香港的地区代表按年统计调查报告”表明:至2005年6月1日为止,共有3,798 家海外公司进驻香港,其中包括1,167家在港设立地区总部,2,631家在港设立地区办事处。根据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积累专业知识及筹集资金而选择香港。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当地办事处的中资企业分别有107家、160家和443家。驻港的当地办事处数目最多的是中国内地(443家),其次是日本(439家)及美国(395家)。当地办事处的主要业务范围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以及商用服务业。
    在香港的公司主要从事高增值活动,如协调及管理地区性业务、销售、市场推广及客户服务等。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前来香港成立据点,尤以中小企业为主。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据点,可以跟这些与日俱增的外国中小企业建立联系,在“走出去”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商业中心,香港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这对于有兴趣来港设点的内地公司来说,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香港业务的运作,内地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专业形象,同时可以促进公司的业务走向国际化。

3、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二战后以来,香港房地产业在五次盛衰循环中走出了一批巨型企业。虽然内地房地产业与香港仍有诸多不同,但目前产业环境与香港上世纪70年代走向集中的状况相当类似。这预示着,随着土地政策的变革,内地房地产业“大洗牌”即将揭开帷幕。
房地产业     香港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战后至现在,香港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循环。第一个周期是1946年至1959年;第二个周期是1959年至1969年;第三个周期是1969年至1975年;第四个周期是1976年至1985年;第五个周期是1985年底至现在。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六七年,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19年。
    香港人口1946年为60万,1949年增至186万,到1959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激增。在港府政策推动及利益驱动下,上世纪50年代,大量资本拥入,香港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到了195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房价、地价下跌了70%。
    1959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加上来港的外国人、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由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及其它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1969年香港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港府于1972年制定了一项“十年建屋计划”,令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香港地价下跌40%,楼价下跌了30%-40%。
    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1976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租屋计划),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1977年香港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屯门、沙田、葵涌等)逐步形成。
    承接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1981年香港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1982年底,香港楼价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市场才重新复苏。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飙升,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下跌了70%左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4、玩具业
    香港的玩具生产在全球位居首位,玩具业是香港六大传统制造业之一。
    玩具业在香港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自40年代开始,玩具产品便以劳动密集的模式进行生产。50年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由大陆南移到香港。1952年,韩战的爆发窒碍了香港的转口贸易,不少资金开始流向工业发展。玩具业就在这时期迅速发展,厂商大量生产塑胶玩具,成为香港玩具业最重要的一环,到现在为止塑胶玩具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一个分支行业。
    60年代初期,玩具产品走向多元化发展,除了生产简单的塑胶玩具外,厂商开始生产以马鐽和电池操作的玩具产品。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香港凭着低廉的生产成本,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同时厂商亦开始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推广活动和建立优质生产的形象,积极参与各个重要的国际玩具展。此外,香港亦举办了不少有助工商发展的展销会,如工展会和玩具展。凭着有效的市场推广,低廉价格,品质优良,短时间内完成订单,交货期准,对客户产品产权尊重和灵活变通的市场策略等,香港玩具业逐渐成了世界重要的玩具生产地区之一。
    80年代是香港工业发展重要的转捩点,香港玩具业亦在这个时候有了进一步的拓展。80年代早期,香港的玩具出口已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地区,时至今日,香港负责的玩具产品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这是由于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向外释放,令不少香港企业把生产线北移或外判给内地的厂商,玩具业也不例外。玩具厂商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设厂生产,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只是当年香港十分之一的水平,故大部份厂商均扩大生产规模五至二十倍不等。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内地约有6000家玩具生产商,大部份于沿海省市设厂生产。其中估计约有4000家玩具厂于广东省投产,且绝大部份是由港商投资开设。
    进入9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和全球的消费市场蓬勃,较高档次的电子玩具,多功能和互动性玩具均渐渐普遍及受到市场欢迎。香港玩具业进入第三次转型,由低技术的劳动密集生产逐步迈向技术密集的生产,部份厂商开始加强产业纵向整合的发展,其中电子零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游戏程序编写公司等角色更为重要。现时电子玩具是香港第三大玩具分支行业,相信未来十年这个排名会有较大的变化。

5、传媒与电讯业
    香港成就卓越,传播媒介居功不少。资讯和思想观念的流通快速,不受阻隔,有助巩固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这对加促本港经济转型,使香港成为以资讯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十分重要。随经济发展日益倚重资讯联系,传媒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香港是全球的通讯枢纽,通讯基建十分发达。香港也是全球首个采用全面数码化电话网络及实施可携性电话号码的大城市。
    报业
    香港的印刷传媒业发展蓬勃,在亚洲区内数一数二。截至2006年9月底为止,本港有48份报章和691份定期刊物。报章之中有21份中文和14份英文、8份双语及5份用其他语文印行的报章。至于定期刊物,则分别有489份中文、104份英文和87份双语刊物;以其他语文印行的刊物有11份。杂志题材包罗万象,由公共事务以至专门知识和娱乐消息,都有报道。
    约90家国际传媒机构在香港设有办事处。香港亦是一些亚洲区刊物如《远东经济评论》的业务基地。《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香港印行。
    广播
    香港是亚洲的广播枢纽,14个宪星广播机构以香港为基地,透过宪星把讯号传送到亚洲,而香港的宪星及有线广播营办商则透过逾220条频道,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台、有线全国新闻网络(国际频道)、荷李活影院、探索频道、经典影片和国家地理杂志,提供多元化的娱乐资讯服务。
    香港有两个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各提供一条广东话频道及一条英语频道,每周平均播出逾660小时节目,观众人数达664万或230万个家庭。
    本港有13条电台频道,香港电台经营其中七条。香港电台以公帑经营,是享有编辑自主的公营广播机构,其使命是在资讯、教育及娱乐方面,为市民提供取材客观而份量均衡的广播节目。
    电话服务
    本港的电话服务、商用图文传真服务及流动电话服务的普及率相当高,属全球数一数二。截至2006年3月,全港共有超过370万条电话线路,电话密度为每100人有55条电话线路。另有399,895条专用图文传真线路,平均每100条商业电话线路有24条图文传真线路。流动电话服务的用户总数达869万,普及率约为124.7%。
    互联网
    宽频网络已覆盖差不多所有住户及商业楼宇。本港有187家互联网络服务供应商,利用拨号接达形式上网的注册用户超过96万,利用宽频网络上网的注册用户超过160万。

6、电影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地之一,数量仅次于印度、美国及日本。2004年,在香港本地公映的港产电影共77部,票房收入为3.8亿港元(约4,910万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4.6%。2004年,外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为4.6亿港元(约5,897万美元)。香港也是主要的电影出口地之一,在亚洲电影市场中占据极大份额。此外,香港还是大中华地区的娱乐之都。香港拥有大量国际公认的电影人才,与内地合拍影片非常普遍。
    国际公认的人才库
    香港拥有大量国际公认的电影人才。《卧虎藏龙》和《英雄》的成功令香港及中国电影行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使香港演员、导演及特效技术人员成功地进军好莱坞主流演艺圈。
    电影观赏及经销场面活跃
    香港传统的影院已被装备世界级声音系统及座位的现代化综合影院所取代。大多数影院会放映首轮上映的美国及香港电影,也有部分影院放映欧洲、中国大陆及日本电影。外资连锁影院在香港已成为重要成员之一。
    著名的国外电影发行商积极在香港发行国外影片,主要活动包括:制作、印刷及包装VCD/DVD产品,以及买卖发行权、市场推广及销售。
    独立制片商
    独立制片商于70年代末兴起,挑战大电影公司的主导地位。香港拥有大量独立电影制片人,他们通常会根据专案与主要制作人,组成制作团体,其中包括国外独立制作人。香港连锁影院一般会直接与独立制作人接洽,通过收入分享安排在本地放映影片。随后,制作人将版权出售给发行商,以租售录影带、镭射影碟及电视放映的方式发行。电影业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业界组织是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和香港影业协会。
    活跃的地区中枢
    国外主要的电影制作公司把香港作为大中华地区的制作协调基地,进行人才招聘、剧本征集、财务及总体规划。香港拥有本地区最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尊重言论自由,电影剧本内容无需政府预先审查。
    香港电影业与海外公司合拍影片已有很久的历史。从80年代起,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甚为普遍,目的主要是利用内地摄制成本低、拍摄场地多样化的优势,并且借此打入内地市场。
    国际联合制作
    近年来,电影流派已经不再按国家进行划分,国际联合制作也是越来越普遍。在这些联合制作中,国际制片人依靠香港公司提供的技术及顾问支持,包括向在香港拍摄的海外制作队伍提供设备租赁、工作室、剪辑设备、剪辑服务及配音服务。
    政府大力支持
    香港政府大力支持香港电影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电影服务统筹科为电影行业提供各种协助,例如,促进香港境内的电影制作及外景拍摄。香港设立了一个384万美元的电影贷款保证基金,用来为香港电影生产提供贷款的机构作保障。
    邵氏影城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耗资1.8亿美元新建造的“邵氏影城”将于2006年开始运作。该影城用地100万平方尺,设有制作、后期制作场地及写字楼,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一条龙服务的片场之一。它有5个大型摄影厂、影片冲印、数码修复、20多间数码录音、混音和电脑剪接室,同时也有数码中间片输出服务及加密数码发行能力。“邵氏影城”的设备旨在满足东南亚制片人和好莱坞大型制作的高质量要求,作为进入中国大陆的桥梁。

7、科技
    电子企业
    香港是著名的电子行业中心,拥有成熟的科研环境,先进的通讯网络,既靠近中国内地的低成本生产基地,又兼备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和优良的基建设施。香港的高科技与营商环境,吸引了不少跨国企业在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包括国际顶尖的半导体公司和电子公司。配合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香港无疑是亚太地区理想的运营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及分销中心。香港有一万多家海外及本地的电子企业。香港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占香港出口总值的45%。
    生物科技
    香港的生物科技产业凭借新兴科技及市场发展快速增长,吸引了大批外资公司包括著名制药公司美国礼来及众多新兴公司。香港的生物科技产业能博取中医及西医之所长,充分利用中国大陆的研究资源及商业机会,汇聚四方英才及资金,开发亚洲市场。

8、赛马
    有人说,管治香港的有三个机构:一个自然是港府,另一个则是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市面上的港币钞票,10张里有8张是汇丰发行的;还有一个便是赛马会。别以为只有喜欢赛马的人才与马会有关系,实际上全香港600万市民都与马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赛马会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
赛马    香港赛马会于1884年成立,它不属于任何投资者,没有股东,不设盈利要求,赛马所得的盈余全部回馈香港市民。
    “赛马惠慈善”的传统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1952年,香港正面临战后重建以及人口膨胀的问题时,马会便定下承诺,支持社会发展。3年之后,马会正式决定将每年的盈余拨捐慈善公益计划。马会还是香港最大的纳税机构,每年缴纳的税款占政府总税收的一成多。因此,马会除了直接捐款给公益项目,还间接地通过政府造福广大市民。马会还是香港最大的雇主之一,雇用了4000多名全职雇员和13000多名兼职员工。此外,马会还为其它多个行业,例如传播媒介、建筑业、饮食业和保安服务等制造了大量业务和就业机会。
    赛马会由董事局负责制定决策,而日常会务则由以行政总裁为首的专业行政人员负责执行。12位董事全属义务任职。他们中有港府高官,知名议员,汇丰银行主席等。出于对赛马的热诚,他们分文不取,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只为维护赛事诚信和公众利益,并积极推动香港赛马的发展。
    高素质的马匹、优秀的驯马师、一流的骑师,以及完善的赛马设施使香港赛马具有世界级水准。
    香港赛马派彩占投注额比例达八成有余,在世界上几个主要赛马地之中是少有的,因此极大激发马迷投注的热情。但马会规定:禁止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赌马。
    香港赛马会捐助主要涉及4个方面,社会服务、医药卫生、教育培训、体育、康乐和文化。
    赛马会所资助的公益设施主要有:香港公园位于香港中环商业区、海洋公园香港著名旅游景点、香港东华三院赛马会康复中心、赛马会耆智园香港第一个老年痴呆症综合服务中心、香港科技大学。

9、主要行业雇员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率(2004年)
    总就业人数:329万

主要行业

雇员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率

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

32%

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27%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

15%

运输、仓库及通讯业

11%

建造业

8%

制造业

5%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92910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