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安徽文化 >>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分类: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日期:2007-09-28 17:07:12 点击数:7977

    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事业呈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形成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保护、文化市场、文化交流兴旺繁荣的新局面。
    黄梅戏三度辉煌。我省一贯大力扶持黄梅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和主要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就获大奖。随着《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剧目的出现,黄梅戏开始异军突起,广为流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再度辉煌,《红楼梦》、《遥指杏花村》等一批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涌现马兰、黄新德等一批优秀演员,《红楼梦》获得“文华奖”。“九五”期间,黄梅戏实现三度辉煌,随着黄梅戏艺术年、展示年、影视年的举办,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新戏和新人。《徽州女人》获“文华奖”、《风雨丽人行》获“五个一工程奖”,戏山乡情悠悠曲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马兰、黄新德等著名演员继续活跃在第一线,韩再芬、李文、蒋建国、余顺、周源源等新人也崭露头角。
    文艺园地百花竞放。除黄梅戏外,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狠抓艺术创作和生产,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和艺术精品。全省戏剧、音乐、舞蹈、杂技、影视、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的剧节目和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徽剧《刘铭传》囊括“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曲奖”等三项国家级大奖。京剧《程长庚》获“五个一工程奖”,小品《手术之前》获“文华奖”,杂技节目《双爬杆》、《秋千顶技》,花鼓灯舞蹈《金猴戏春》、《欢庆》等获全国比赛大奖。话剧《山那边儿》,曲剧《冤家亲家》,话剧《风驰瑶岗》、《何家庆》、《脊梁》等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黄山风中国画作品展》凝结着徽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全国展出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先进县创建整体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宁国市、明光市、宣州市、和县和合肥市郊区、中市区等6个县(市、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桐城市等18个县(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以巩固和发展乡镇文化站为内容的“杜鹃花工程”,省、市、县三级推动,已建成省级点95个,市级点240多个,县级点350多个,“杜鹃花工程”在文化扶贫、科教兴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功举办省艺术节、省花鼓灯会、省少儿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在全省城乡普遍展开,高潮迭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异军突起,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壮大第三产业,改善投资环境,涵养税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全省已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存1.7万多处,其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200多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抢救维修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其中“九五”期间就修缮了100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在维修后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考古发掘成果瞩目,和县猿人、蒙城尉迟寺和含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山凌家滩新石器遗址、楚都寿春城、天长三角圩和巢湖放王岗汉墓、马鞍山朱然墓、濉溪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等一批重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已建成各类博物馆40多座,省博物馆藏品达20多万件,居全国第六。各级各类博物馆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文化交流日趋活跃。通过积极开拓,充分发掘和广泛宣传安徽优秀文化资源,将黄梅戏、杂技、歌舞、文物、书画等推向海内外,我省的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展示了安徽文化特色,增进了世界对安徽的了解,促进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发展。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300925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