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安徽文化 >>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分类:民风民俗 日期:2007-09-28 16:51:43 点击数:8379

    1、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业、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
    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牛福会:
    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从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
    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
    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
    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收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学艺:
    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2、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3、嬉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
    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恶降神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为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
    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塥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有介事甚是热闹。
    4、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
    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拉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5、仗鼓舞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商舞蹈,又名“得胜鼓”。
    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
    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旗,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6、亮船会
    歙县渔梁船民每逢农历闰月这年的九月或十月,用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亭、塔、楼、阁、牌坊、鲤鱼等,内燃烛灯。灯旁是乐队,笙歌齐奏,锣鼓喧天。
    亮船一共六对,其后还有好几只木船尾随。会期在渔梁坝练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波光灯影,十分壮观。
    亮船又叫水游,同时还有旱游,即岸上乡民们玩灯、敬各种菩萨。江中岸上,水游和旱游交相辉映,妙趣无穷,四乡百姓云集观赏,热闹非凡。
    7、重阳庙会
    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出唱到日落,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8、上九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9、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开元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苦行禅修七十五载,于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圆寂,终年九十九岁。遗体置缸三年后,全身不坏,容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所说,金锁骸鸣,乃是菩萨应世,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菩萨转世,尊其为金地藏,遂在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四方信徒、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九华山庙会。
    在庙会期间,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其中,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的活动,通宵达旦,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现管委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高峰期中外来宾达数万人。今九华山庙会名播中外,颇具影响。
    10、淮北相山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淮北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11、阜阳火把节
    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
    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
    其后不久,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红巾军,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摇来摇去,待燃尽返。当地习称“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89691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