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安徽文化 >> 艺术文化

安徽戏曲

分类:艺术文化 日期:2013-12-25 13:50:26 点击数:8057


    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早在明嘉靖年间(公元l522—1576年),在沿江一带就流行的“假面俳优”(傩戏),至今仍保存在贵池,被视为戏曲的活化石。明万历前后(公元1537—1620年),又崛起了青阳腔和徽州腔,在岳西、潜山一带至今仍有影响。发源于安徽的徽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影响很大,成为汇成近代京剧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主要创始人程长庚,就是安徽怀宁县人。当时还有诸多表演艺术家,如杨小楼、余三胜等人,均为怀宁县石牌镇人,因此史有“无石不成班”之说。
    安徽地方戏剧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主要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拉魂腔)、淮北梆子、曲剧、坠子、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等。评剧、扬剧、越剧也在安徽的一些地区流行。这些剧种深深扎根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群众喜爱。
    近四十余年来,安徽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扶植戏曲艺术,抢救一些濒于灭绝的剧种,大力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安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
严凤英安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早在明嘉靖年间(公元l522—1576年),在沿江一带就流行的“假面俳优”(傩戏),至今仍保存在贵池,被视为戏曲的活化石。明万历前后(公元1537—1620年),又崛起了青阳腔和徽州腔,在岳西、潜山一带至今仍有影响。发源于安徽的徽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影响很大,成为汇成近代京剧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著名表演艺术家、京剧主要创始人程长庚,就是安徽怀宁县人。当时还有诸多表演艺术家,如杨小楼、余三胜等人,均为怀宁县石牌镇人,因此史有“无石不成班”之说。
    安徽地方戏剧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主要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拉魂腔)、淮北梆子、曲剧、坠子、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等。评剧、扬剧、越剧也在安徽的一些地区流行。这些剧种深深扎根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群众喜爱。
    近四十余年来,安徽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扶植戏曲艺术,抢救一些濒于灭绝的剧种,大力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安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308089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