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辛亥革命100周年 >> 历史背景

辛亥溯百年:引燃革命那些事

分类:历史背景 日期:2011-10-27 10:21:01 点击数:11045

  1811年(嘉庆十六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务委员会报告称:“据观察,(两广)总督关于禁烟之语,不过官样文章而已,毫无积极禁止贸易之意,因政府久已纵容私运为发财之机会。”此时,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前100年,距其对华输出鸦片已38年,鸦片贸易愈演愈烈。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荼毒的鸦片输入激增至4.02万箱,每年白银外流达3000万两。
  如果以1811年为时间节点,审视其后百年,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之势,迅速崛起,恃强凌弱,扩张掠夺。为人鱼肉的中国,官场贪渎成风,百姓穷困潦倒,曾经的“天朝”,国势渐衰,危机渐露,君主专制统治摇摇欲坠。
    今天,就让我们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尚小明一起简略回首这100年的历史,以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大背景有一个概貌般的认知。
    世界的剧变
    【历史回放】
    18世纪后半叶,英国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广泛应用,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35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英国用蒸汽机装备海军,陆军使用先进的后堂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英国已经成为“海上霸王”,军舰横行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区展开,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完成。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中国也成为它们眼中的“肥肉”。
    【专家讲述】
    到19世纪中叶前后,欧美一些国家通过国内战争和改革运动,或废除了农奴制,走向资本主义;或完成了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力迅速提升,实力大增。
    野心勃勃的西、葡、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统计表明,1757年至1815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已被列强基本上分割完毕。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旧思想和旧制度。西方国家打开中国大门,罪恶的鸦片充当了“敲门砖”。1840年,因中国禁烟,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后数十年,英法日等国多次攻入中国。沙俄也利用其他列强侵略中国兵临城下之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
    洋人的朝廷
    【历史回放】
    对中国经营鸦片,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起始于1773年。清政府虽三番五次下令禁止,但朝官污吏多明拒暗受,以牟求贿赂。到1811年,鸦片输入已达四五千箱,换走大量丝茶、白银。此后百年,中国官场日益奢侈腐化,百姓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俄、英等国乘势抢掠财宝,强霸、划走中国大量土地。同时,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加快。19世纪末,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苦难、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朝野人士,开始反思制度沉疴,并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史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
  【专家讲述】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说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并不过分。慈禧太后在1901年曾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政府讨好洋人,为洋人服务的心态。
  《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为11国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当时,中国的人口大约4亿多,每人都要背负2两多白银的赔款。为赔偿,政府变本加厉压榨民众,引起强烈不满。中国海关也由英国人掌握,海关收入绝大部分成为赔款。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操纵了近一个世纪。此外,《辛丑条约》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外国人可以说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心脏地带。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中国2000余年,应该说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从18世纪中期以后,中国逐步走向衰落。其原因包括制度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完全不了解世界形势,中国人的脑海中甚至没有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
    革命的萌芽
    【历史回放】
    1898年的“戊戌变法”被慈禧废止。1901年至1911年,发生了波及朝野的立宪运动。在朝野立宪浪潮的压力下,1905年清廷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次年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但立宪内涵和推进速度引起舆论不满。此前,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与华侨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当时的孙中山就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革命的枪声即将打响。1911年发生的保路运动成为直接导火索。
    【专家讲述】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的萌芽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孙中山在香港接受了西式教育,又留学美国,深受西方民主共和观念影响。20世纪初,又有大批中国青年去日本留学,通过日本了解西方先进的制度、思想。辛亥革命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曾留学日本,如黄兴、宋教仁等,他们信仰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
    革命党人著译了很多书籍,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如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江苏》、《浙江潮》、《民报》等刊物,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一书,提出了革命建国纲领,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表明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革命军》当时影响很大,发行量达100万册,后被清政府查禁,作者也因此被捕入狱,最后在狱中死去。在革命派的报刊杂志上,经常刊登宣传民主自由思想的文章,并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例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传记就曾在一些刊物登载过。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辛亥资产阶级革命,为结束2000年君主专制制度做了准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9月9日)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301453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