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馆藏资源 >> 特色馆藏old >> 媒体看安徽 >> 文化体制改革

中央主流媒体集中宣传安徽文化体制改革

分类:文化体制改革 日期:2011-12-25 09:02:38 点击数:12328

   《 人民日报 》2011年4月30日01版 “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安徽灿烂丰富的文化。如今的江淮儿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积极谋求向“文化强省”跨越,探索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展示徽风皖韵的文化发展之路!
    “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和精神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文化强省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格局。”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说。连续5年,安徽文化产业保持30%以上增幅,到“十二五”末增加值可望突破千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改革打开新局面
    政府部门回归本位,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2003年,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未列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谋发展?
    “早改早主动。”安徽决定自主试点,积极探索。省委、省政府强调,没有文化的支撑,科学发展无从谈起,经济强省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为此,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文化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的8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5年7月,合肥、芜湖等五市和省直艺术院团、新安晚报社开始改革试点。2006年7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各市都确定一批试点单位,改革开始向面上推开,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401家文化单位注销事业法人,2.2万多人核销事业编制。15家出版社、84家新华书店、85家电影公司、86家电影院、92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与此同时,安徽相继组建了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5大省级文化集团公司,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2009年3月重组后的合肥市电影公司,当年票房就比上年增长122.66%,增幅超全国城市影院的40%。话剧“金狮奖”获得者李静用一句台词描述了演艺集团实施改革以后的变化:大家是要“豁出命来往前奔!”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全省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全面实现“局社分开”、“局台分开”,行政机构总数减少122个,17个市、105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文广新局或文化委员会,61个县(市)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舞台与草台并进
    建设文化载体,打造徽字品牌
    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打造艺术佳作、擦亮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展示新风貌”为主旨的“江淮情”大型演出,7年来现场观众已达40多万人次。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滁州市举办,一个为8亿农民打造的文化品牌自此在安徽绽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黄山徽文化艺术节上,先后推出的大型歌舞诗《青铜神圣》、大型民间歌舞音画《皖风徽韵》,已成为具有浓郁徽文化符号的文化名片。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女驸马》到如今新创作的《徽州女人》、《雷雨》作品,折射出黄梅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安徽加大了对黄梅戏人才培养和剧本创作等的扶持力度,2008年8月8日,由安徽省编排演出的花鼓灯《鼓乡情韵》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芭蕾”的神奇魅力。
    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铜陵青铜文化节、宿州灵璧石文化节……安徽各地把建设文化载体和打造特色品牌紧密结合起来,群众性文化节庆影响不断扩大。以文化节庆为载体,乡村歌手赛、唢呐大赛、民俗“踩街”等民间活动蓬勃开展。
    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在创作,在精品力作。2008年5月,安徽出台《重点文艺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京剧《天地人心》、话剧《万世根本》、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脱颖而出。
    实现文化惠民
    让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安徽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的灿烂阳光洒满江淮大地。
    2007年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5大文化惠民工程相继纳入安徽民生工程。截至目前,27473个“盲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7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105个农家书屋,2.8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同时,为基层配置了63辆流动舞台车和1062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10年,全省农村放映公益性电影达32.77万场次。
    “十一五”期间,安徽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合肥大剧院、黄山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等49个标志性文化设施。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群众宗旨,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真正让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生活。”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文化产业渐成经济新引擎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安徽通过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
    2010年1月18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旗下皖新传媒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全国发行业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文化企业。
    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图书年均递增30%,文化产品出口、服务贸易和文化装备制造进出口总额5年突破90亿元,占全国出版文化企业出口份额的60%以上。据该集团总裁王亚非介绍,集团目前总资产已过118亿元,等于再造5个出版集团。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公司,一次性引进资金2.1亿元,是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去年安徽演艺集团、安徽广电集团又先后组建。目前,两集团都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安徽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构建文化投融资体系。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项目参加国际徽商大会,签约项目326个,协议引进资金137亿美元,履约率达55%。省委宣传部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签署协议,获得5年200亿授信,另外,还与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得授信560亿元。去年12月16日,安徽首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创立,基金规模50亿元。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指出:“项目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强化政策支持,积极谋划一批文化大项目,特别在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不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文化项目建设需要,给文化建设留出一份空间。”
    奋力抢占制高点
    发展文化新业态创意产业引领未来
    投资18亿元的动漫主题公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两年半,接待游客达605万人次,门票收入近7亿元,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的新标志;儿童漫画书《虹猫蓝兔七侠传》,上市仅3个月就创造了1500万册的销售量;直接取材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动画电视剧《黑脸大包公》,先后在美国麒麟、日本大富等电视台热播。
    全省目前有45所院校开设文化创意和动漫专业,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合肥、芜湖每年分别拿出1亿元和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倾力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大型动漫会展活动也成为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2010年,安徽400多家各类动漫企业,共实现产值30多亿元,同比增长32%。
    安徽出版集团首创“手机动漫杂志”,用户达到50万,创办“在线教育”网络,累计用户超290万。广电系统开通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初步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格局。
以动漫原创、动漫服务外包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合肥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目前已集聚了北京幸星、开心网等60多家相关企业,其中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0多家,年生产能力约2万分钟。(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2011月5月1日)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92009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