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馆员思考
 馆员思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图学会 >> 馆员思考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源建设现状研究——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

分类:馆员思考 日期:2023-12-26 17:22:13 点击数:149

数字资源部 聂梦迪

1.安徽省图书馆非遗影像资源建设情况

2002年开始,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建了一批地方特色视频影像资源,比如:安徽省图书馆的《安徽非遗》系列,福建省图书馆的《福建文化记忆》等。安徽省图书馆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安徽省级中心,自2007年以来,按照“文化共享工程规划纲要”和“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指南”的要求,开始不断探索非遗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至今已经成功申报《安徽非遗》(一)至《安徽非遗》(六)六部非遗专题片项目,并已全部结项。六部非遗专题片一共记录了安徽省内的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47个省级非遗项目的珍贵影像资料,并形成了专题数据库。此外,还建设有《安徽民间工艺》和《安徽花鼓灯》两部和非遗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源专题片。(见表1

安徽省图书馆先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申报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再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进行项目论证,论证可行后即可开始项目建设。建设过程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建设前期,安徽省图书馆联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组建专门的非遗考察队伍,到项目所在地进行非遗线索采集,做前期的采风和考察,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脚本初稿的撰写;中期,安徽省图书馆组建专门的拍摄团队,一般是810人,包括导演组、摄像组、设备组等,着手开始项目的采集和拍摄工作。一个非遗项目需要拍摄传承人采访、传承人制作技艺或表演、传承教学、相关专家采访等内容;后期,对拍摄的素材进行视频的编辑制作、配音字幕等工作,最终一集成片30分钟左右。

安徽省图书馆选择建设非遗资源库的出发点是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展现安徽特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传承价值。安徽省图书馆开展非遗工作的资金主要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提供,一集非遗视频的拍摄资金为810万元,而“国家数字文化网”也为安徽省图书馆非遗工作提供数字支撑。 

1 安徽省图书馆非遗影像资源建设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集数

时长

(分钟)

包含非遗项目

视频参数

1

《安徽民间工艺》

8

233

“徽州三雕”“芜湖铁画” “皖北剪纸”“歙砚”等

分辨率720×576

码率:15M

2

《安徽花鼓灯》

8

259

“花鼓灯红第一村”“颍水之上一条绳”等

分辨率720×576

码率:15M

3

《安徽非遗》(一)

31

930

“文南词”“岳西高腔”“宣纸”等

分辨率720×576

码率:15M

4

《安徽非遗》(二)

29

892

“徽墨”“桑皮纸”“珠算”“黄梅戏”等

分辨率720×576

码率:15M

5

《安徽非遗》(三)

31

880

“灵璧菠林喇叭”“萧县石刻”“杨氏微雕”“垓下民间传说”等

分辨率720×576

码率:15M

6

《安徽非遗》(四)

10

303

“皖南皮影戏”“徽菜”“安庙节” “徽州民谣”等

分辨率1920×1080码率:25M

7

《安徽非遗》(五)

10

288

“徽州祠祭”“徽笔”“徽州竹雕”“西园喉科”等

分辨率1920×1080码率:25M

8

《安徽非遗》(六)

10

313

“杜氏刻铜技艺”“和县民歌” “孔雀东南飞传说”“颍上大鼓书”等

分辨率1920×1080码率:25M

公共图书馆非遗影像资源建设的困境

2.1 资源建设的保障不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对非遗资源建设的程度也不同。大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基本维持常规采购以及读者活动等开支,难以拿出额外经费支撑非遗资源的建设。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2007年至2018年间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完成包括《安徽非遗》在内的非遗相关资源建设135集。2018年之后,安徽省图书馆的非遗资源建设逐渐缓慢,将重心逐渐转移至《安徽旅游》等项目,并且大部分项目是通过招标形式委托第三方完成。从调查来看,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非遗专题数据库点击进去会跳转至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或文化信息网。由此可见,图书馆对于非遗数据库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全独立建设有关非遗数据库的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不足。此外,不少地方对非遗建设工作未能引起重视,投人的相应资金和精力不够。

2.2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程度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大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非遗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资源的展现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图片、文字的方式,而且有些出现文字字号过小、排版密集、图片模糊、长宽比变形压缩严重等情况。也有部分数据库是增加了音频、视频等,但是很多视频录制的不够清晰,画质比较粗糙,数字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些视频链接点击进去打不开无法观看。网站检索功能特别是高级检索功能缺乏,网页没有互动性。这些都影响读者的使用体验与整体评价。表1中列出的安徽省图书馆所建非遗资源,均是以视频资源库的形式,缺乏一些相应的文字图片介绍,资源形式比较单一。并且《安徽非遗》(四)之前制作的视频资源为标清格式,清晰度较差,已不能满足高清时代读者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视频影像制作中。而大部分图书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导致其缺乏有效利用,影响社会价值的发挥。如何把采集回来的非遗影像用数字化技术,多维度完整的展示出来,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是图书馆建设非遗资源需要创新突破的方向。

2.3 宣传推广的程度不够

很多公共图书馆对自建的非遗资源库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数据库的访问量都不高,大量优质资源处在“藏在深宫人未知”的状态。以安徽省图书馆为例,非遗资源发布于安徽省图书馆网站,藏在三级导航“数字资源——馆藏特色——安徽非遗”中,一般受众很少会主动在图书馆网站搜索相关资源,所以安徽省图书馆包括《安徽非遗》在内的自建特色资源的点击率和访问量常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非遗资源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采集和保存的阶段。如何让优质的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是资源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 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影像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做好前期准备,提高建设质量

公共图书馆在采集非遗资源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根据数据库目标效果制定相应的采集办法和建设标准。首先,应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建设重点放在具有抢救性意义的非遗项目,将其资料列出作为备选,进行专家论证研究。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大量的走访采风,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征集收藏于民间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向地方区域内的非遗专家和传承人询问访谈。同时,利用知网等数据库对相关的地方学术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初步文稿后制定拍摄的计划,包括拍摄日期、人员、场景、内容、时长等。最后,组建专业团队根据前期文案进行拍摄工作。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资源建设的杂乱无章、质量不佳、重复建设等情况,有助于提高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也能使得每一个非遗数据库都建有所用。

3.2 推进数字化赋能,加强二次利用

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资源建设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全息投影、三维动画、数字摄影等。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采集的非遗影像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如用可视化技术再现非遗场景或过程,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和二次开发。如:江西省图书馆《江西民歌动漫视频库》,浙江图书馆《戏曲动漫视频数据库》,湖北省图书馆《湖北民间传说与故事数字动漫》等。这些数据库里都加入了数字动漫元素,对读者有更强的吸引力。

安徽省图书馆也在资源数字化上做了有力尝试,通过联合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开发融媒体出版物《云游安徽系列》。出版物以《安徽非遗》系列视频为基础,纸质媒体为载体,图片为补充,展示安徽的文化特色和风景名胜。以绩溪非遗“徽菜”为例,读者可以通过扫描图书中相对应的二维码,在手机上观看徽菜的视频介绍,学习徽菜的制作方法,了解绩溪徽菜饭店排名,并直接下单购买半成品或者预定饭店,还可以在手机上实现AI导览深入了解相关信息。出版物在为文旅助力的同时也是对非遗影像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公共图书馆应推进馆藏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开发相关数字化产品,加强非遗资源的再利用。

3.3 丰富形式、拓宽渠道,提升非遗资源的宣传推广

3.3.1 创新非遗推广活动形式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省级图书馆都举办过非遗推广活动。活动较为丰富的有首都图书馆,相关活动有红红姐姐讲故事之“非遗”系列故事,通过非遗相关绘本向小朋友传播非遗文化,以及“互阅书香”暑期系列活动之北京非遗体验活动,还有结合节假日所开展的传承非遗系列活动等。其他省级公共馆如浙江图书馆开展了“小知了非遗课堂”儿童趣味剪纸系列活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悦读非遗”系列活动;天津图书馆有体验古籍修复的夏令营;安徽省图书馆有暑期珠算、剪纸公益班,活字印刷体验研学游活动等。有些公共图书馆还建立了非遗分馆,比如杭州茶文化分馆和天津图书馆谦祥益相声分馆。但大部分图书馆的非遗活动类型和频率仍较为零散,除了传统节日前后会举办相应非遗活动之外,其余的非遗活动举办时间和内容都比较随机,而且和馆藏的非遗资源结合不够紧密。因此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策划非遗推广活动时,应考虑到活动规律和频次,更应结合本馆特色的非遗资源,让资源利用更加丰富广泛。比如安徽省图书馆可以利用宣纸博物馆、徽雕博物馆等场地开展研学游活动,结合非遗实际场景推广本馆非遗资源。

3.3.2 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是图书馆和读者高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国内大部分省级图书馆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浙江图书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浙江传统美术与技艺多媒体资源库》,福建省图书馆推送了《福建文化记忆》等资源库。近些年,抖音号也尤其受关注。在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中,截至2023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抖音技艺类非遗播放量同比增长最多的排名里,安徽的徽墨制作技艺排名第五,国家级非遗打赏收入最高的演艺类直播中黄梅戏排名第二。徽墨胡开文和徽雕洪建华的抖音账号分别有近十万的粉丝量。可见,非遗资源还是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目前,全国有27家省级图书馆开通了抖音号,但是发布的大部分短视频是活动宣传、阅读推广、科普等内容,用抖音号传播非遗短视频及相关自建资源的少之又少。以安徽省图书馆抖音号为例,分类列表中包含好书推荐、安图微课堂、少儿活动等,没有对非遗资源的短视频推荐。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传播非遗资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它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动态可视化等特点都非常适合非遗影像资源的推广。图书馆应加强对于馆藏非遗资源的短视频制作,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促进非遗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利用。

3.4 跨界合作,整合多方力量

图书馆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开拓跨界合作是实现自身有机发展、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必然之举。近年来,随着合作规模的扩大和程度的深入,非遗资源建设已成为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主要成果之一。如:广州图书馆与红线女艺术中心联合策划了粤剧系列活动,并入藏红线女的影像和专著;安徽省图书馆联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合作《安徽非遗》、与安徽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江与淮》专题片。这些跨界合作可以弥补图书馆在专业领域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图书馆非遗影像资料建设和推广。

图书馆还应加强和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及时了解非遗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助力资源建设的精准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应加强和企业、民间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整合多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驱动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

3.5 加强人才的挖掘培养

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文献考证、信息化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图书馆在参与非遗保护方面的重要优势。但是在影像视频制作以及数字化等方面还存在人才短板,大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设有数字资源部,负责数字资源采购管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等工作,但是很少有图书馆设有专门的影像资源建设的岗位。如今,非遗资源的建设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图书馆建设非遗影像资源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如:计算机、视频制作、多媒体技术等,图书馆应有意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素质培养,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

同时也应当从本馆挖掘人才,如从事过艺术专业领域学习的人员,或生活于非遗所在地、对传统艺术耳濡目染,甚至与一些民间艺人、传承人有密切联系的人员。而这些图书馆从业者又具备专业的理论功底,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分析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图书馆可以挖掘利用相关人员从事非遗资源建设研究工作,统筹做好人才资源的整合。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93368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