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馆员思考
 馆员思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图学会 >> 馆员思考

基于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探

分类:馆员思考 日期:2019-09-30 10:42:04 点击数:1208


数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之后,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当下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特别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馆藏文献资源特色、服务对象、服务层次、经费支持力度的不同,国内公共图书馆针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公共图书馆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性与高校图书馆是一致的,而且都面临着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需求。了解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吸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1 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背景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和智慧的集散地,深受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并承担随之而来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保存智慧的载体形态,馆藏信息资源已经从纸本发展到电子和富媒体形式,突破正式出版物的边界,未来图书馆的资源竞争将是以非正式出版物为核心的特色馆藏的竞争。2019419日,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在北京启动,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都将被国家图书馆保存。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在近20年里,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馆建设、馆舍改造、学习空间建设和RFID系统建设,大大提升和美化了图书馆的学习和服务环境;文献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大幅增长,中外文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和二次文献、MOOC、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基本保障了教学科研和大众阅读的文献资源需求。由此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图书馆如何管理这些异构的文献资源,并为教学科研和读者的终身学习带来便利?这给以纸本文献采、编、流为核心业务模块的传统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ILS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提出了更高的基本功能性需求:如何管理P+E+D资源(纸本+电子+数字化资源)?

同时,已经平稳运行二十多年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越来越不便于馆员创新业务的开展,例如总分馆/多校区资源的管理和借阅、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业务外包加工管理……,甚至原有的集成系统的开发者已经弱化或停止了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促使国内图书馆进入集成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时期。

研发或引进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是图书馆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兴起,正好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升级相契合。20118月,Marshall Breeding首先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平台(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sLSP)的概念,他认为,图书馆服务平台能够使图书馆获取和管理多种形式的馆藏资源、支持多种采购流程、为每种形式的资源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元数据管理环境、通过提供API 及其他互操作协议,集成发现服务或支持独立的发现界面。

图书馆和系统提供商针对图书馆全媒体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等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发和部署,普遍插着智慧图书馆的大旗,已经进入市场的产品有艾利贝斯的AlmaCALIS开发联盟的CLSP、湖北三新公司的成蹊系统、超星公司的Libstar,等等。上海图书馆也与CALIS开发联盟合作,采用EBSCO公司的FOLIO进行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发。

LSP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注重实现电子资源和印本资源的集成,支持对多平台大量元数据的管理并嵌入馆藏分析功能和发现服务,为实现智慧图书馆感知需求,洞悉数据,改善体验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认知

百度百科把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定义为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但同时能够被切实感知的智能化建筑,现实中还没有对智慧图书馆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它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地球一样,只是借用智慧一词来表达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孙涛认为:智慧图书馆智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硬智慧和软智慧。智慧图书馆在提供资源、空间与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提高馆员自身能力建设,充分运用语义Web、网格和本体等知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实现知识发现与获取、组织与整合、开发与利用,从而通过软智慧建设,智慧化地提供知识资源服务,实现人与知识的融合,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吴小冰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书、读者、图书馆之间的关联为手段,以构建人联网、书联网、智联网为机制,以实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为目标的新一代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这个定义也真实反映了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国外发端于2003年,国内始于2010年,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很快成为热点,相关论文从2010年的1篇增长到2018年的446篇,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等相关科研课题也逐年增加。不过有学者研究表明,馆员希望图书馆向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也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智慧图书馆的需要,而对智慧图书馆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却不明确。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Tara ZimmermanHsia-Ching Chang 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15年中(2003-2018),没有出现对智能图书馆的明确解释,似乎还不清楚哪些技术或服务真正使图书馆变得聪明

3 智慧图书馆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运用

智慧图书馆涉及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部分。1956年诞生的人工智能技术,直到1983年才开始受到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并就其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除了新一代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的构建之外,当前智慧图书馆还处于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如手机APPRFID自助借还和盘点、环境监测与节能、座位预约、图书智能采选,等等。清华大学开发的实时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参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图书检索、自我学习等多种服务,曾经引发了图书馆界的轰动和关注。

张磊指出,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热点和发展趋势包含五个方面:优化图书馆空间环境、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重塑图书馆资源管理、推动图书馆人才培养、革新图书馆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将不断出现,图书馆的文献保存、资源利用、阅读推广、社会教育、文化交流及其他服务功能将进一步被激活和释放,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取得新的突破。

4 集成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升级发展

承载着智慧图书馆的光芒,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LSP已经陆续初现端倪,是否应该紧跟潮流从传统的ILS升级到LSP

LSP虽然是ILS的升级版本,能够支持P+E+D等类型资源的集成管理,但它的传统业务模块的功能和流程变化不大,例如纸质书刊的采访、编目加工和借阅。而且,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与纸本资源的统一管理策略,仍处于摸索和探讨之中,并未有可推广的、可共享的处理模式。因此,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需要根据图书馆的需求紧迫性和经费承受力进行权衡。很多图书馆是先行在原有ILS的基础上开发或使用智慧运行服务系统和应用支撑系统,打造基于元数据仓储、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数据中心平台,一方面为图书馆提供多维度的关于读者、馆藏、资源访问的统计分析及图形化展示,另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和信息推荐服务。

二十多年前,ILS在图书馆得到了快速和全面的布置,而且国内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选用了国外成熟的ILS产品,如INNOPACMillenniumAleph等。二十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朱强馆长在2016年教育部图工委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年会中指出的:当前图书馆对其管理系统的发展无话语权,系统与数据开发商对数据库和系统的垄断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组成联盟,自主研发服务系统,加大自主权和议价权,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CALIS也确实在走自主研发LSP的道路,联合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国人大和深圳大学的图书馆组成N+1建设联盟并发出宣言:我们的愿景是发展成为一个融合多方资源和力量的共同体,汇集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激发合作,联合创新,完善规则,探索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一个持续支持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开放平台(陈凌:《从大馆藏到大平台、大联盟高校图书馆发展之路思考》)。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图书馆,都在进行LSP的研发并推出市场化的产品。

LSP的研发是周期很长的系统工程,任何一家图书馆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馆员独立完成。图书馆需求设计+软件服务商开发的建设模式被国内图书馆实践智慧图书馆时普遍采用。国内外部分文献资源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也认识到这个风口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元数据仓储优势,结合图书馆的需求,帮助图书馆实现多种类型、异构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可视化,为图书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5 基于LSP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的要实现三种功能:一是多类型、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揭示;二是针对用户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三是图书馆建设决策的智慧化。这三个功能需求不是层次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当前新一代图书馆系统LSP着重解决的是资源和数据的收集、整合与揭示,它不仅能够管理纸电类型的书刊资源,还能够存贮用户访问和使用资源的各类数据和学习过程,更需要保存馆员的服务技能和智慧去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智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能力,馆员能力是智慧图书馆新型服务能力建设的核心。LSP管理的资源,不再是以书刊为主的文献,而是文献+读者+馆员三者的智慧。这需要LSP区别哪些是智慧、哪些是图书馆需要保存的智慧,以及如何保存这些智慧、如果揭示和展现这些智慧。

基于用户服务智能化和决策智慧化的功能需求,LSP系统需要构建一定的模型,用于用户画像和深度学习。因此,如果LSP能够智慧,算法是系统的核心,而不仅仅是重造一套基于采、编、流的业务新模块。没有行之有效的算法(智能处理元素),就不能称之为智能系统。

20195月,徐匡迪等多位院士在上海院士沙龙活动中有尖锐一问: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是算法,如何让计算机能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如同人一样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并实现合乎逻辑的推理,是人工智能算法试图实现的目标。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路径还很漫长,通过各种数据的积累、筛选和清选,验证和完善LSP中各个智能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所在。

智慧图书馆作为新时代的图书馆形态,其资源组织方式应该是基于XML、领域平台和语义知识等的数字资源组织,其服务内容应该是提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数字知识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其馆员队伍应该是具备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的专家型馆员队伍,其最终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能够发挥智库型和智慧型等深度服务的能力驱动型机构。新的信息技术为图书馆创造了新的服务手段,LSP只是为图书馆迈向智慧化打下了基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图书馆去研究、去实践、去逼近。

                        借阅部 李蔚蔚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60978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