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 展 现 状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旗帜鲜明地要求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的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具体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可以说,这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的具体制度安排,命题清晰,认识深刻,立意宏大,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阶段。
    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概述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是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再次升级,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从体制机制的完善、社会参与度的提升、服务效能的提高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建设。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塑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要求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共文化机构为建设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体现在:
    第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总量偏少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其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功能不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排位靠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作了极大的努力,但落后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各级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很低,总量就更不用说了。这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相适应,与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相适应,这才能体现出“现代”性。
    第二,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城乡、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分散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公平、均等地享有文化成果。这是不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均等化不仅仅是指结果的均等,更是强调机会和过程的均等。通过均等化,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标准化就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考核评价的标准化。另外,还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推动形成合力。
    第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
    第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由政府提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如今,公共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能力是有限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政府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和舆论各种手段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浦东政协网  2014-01-0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启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有利于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一是加强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各地建设和改扩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二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免费,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二)公共文化产品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来,文艺界不断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对创作体制进行了完善,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江苏“幸福蓝海”作为文化产业的名牌企业以品牌闯市场,打造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让子弹飞》《中国远征军》等风靡全国的影视剧。《江苏手机报》作为江苏手机版的品牌,拥有各类订阅用户已达220万,用户规模不仅在江苏省内名列第一,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创办的手机媒体中也名列前茅。广东精品力作不断,产生了诸如电视剧《亮剑》《潜伏》,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安徽推出了电视剧《三国》、电影《第一书记》、动画片《黑脸大包公》、话剧《万事根本》等一大批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三)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多年来,文化部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均等化任务艰巨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偏少、偏低,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23.04亿元,仅约相当于教育事业费的1/30,卫生事业费的1/13,科技事业费的1/9。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中央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当前,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亟待破题。我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城待遇”,有必要将农民工的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状况堪忧,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等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广大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偏低的状况。乡镇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等现象依然严重。如何建立培训机制,保障培训经费,特别是如何引导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基层文化单位,补充新鲜血液,值得认真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不利,管理和服务尚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县乡两级的文化设施和设备投入由于配套资金和措施不到位,很多项目不能如期完成,速成的设施难以正常运行。一些政府部门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因缺乏调查研究而脱离群众需求,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
    (三)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
    当前,现行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很多都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如经费保障、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这对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不利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通过文化服务事业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教育人民群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文明素质,引导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真正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全面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享用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财政作用,同时加强宣传,拓宽财政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全面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真正地将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问题提到政府的行政之中,作为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考察指标,在思想上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求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二)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如山东努力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开展“阅读改变人生”全面阅读活动,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系统“一卡通”工程。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现有文化资源。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推进文化投资融资管理体制、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立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现代交际》   2012年10期)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