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古籍保护中心
 百年志略
 百年志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馆介绍 >> 百年馆史 >> 百年志略

百年历程,见证传统到现代的蜕变

分类:百年志略 日期:2013-11-07 09:14:46 点击数:33413

从发轫于江城安庆的清末官办“敬敷书院”,到屹立于包河之滨的国家一级图书馆;从“崭然露其头角”而跻身近代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到拥有数百万藏书、集文献收藏与借阅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走过了平凡而又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一百年的沧桑,一百年的辉煌,安徽省图书馆用几代人的青春与执着,为文明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峥嵘岁月,成为承载历史与开启未来的知识殿堂。

安徽省图书馆始建于1913年,其前身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最久的官办书院——安庆敬敷书院。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省会设于长江北岸的安庆,这座古城就成为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文化之城。1902年,在原敬敷书院旧址上成立了安徽省学务公所藏书楼,并保存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敬敷书院所有藏书,这成为了安徽省立图书馆的前身。陈独秀、潘瑨华、房秩五、丁同宣等,在藏书楼内附设书报社,供人阅览,并公开讲演,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后,安徽首任都督柏文蔚下令筹建图书馆,经费列入全省教育经费计划。1913年2月10日,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安庆正式开馆,方培良为首任馆长。1921年后以旧藩署及天柱阁花园等处作为省立图书馆新址,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20世纪30年代,安徽省立图书馆成为学术的殿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如教育家陈东原、吴景贤,图书馆学专家董明道、刘华锦,金石学家朱拜石,文献学家蒋元卿,目录学家金涛、霍怀恕等。1930年10月,省立图书馆综合型文史学术刊物《学风》创刊,陆续编印了7卷,每卷10期。《学风》以“整理中国文化,阐发安徽文献,培养民族意识,倡导良好学风” 为宗旨,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文献参考价值。

抗战爆发后,处在颠沛流离中的安徽省立图书馆,多次搬迁,书籍文献屡经浩劫,散佚严重。1943年元旦,日寇侵入皖图临时栖身的六安金寨县,几代人苦心积聚的十万余册珍贵典籍,全部毁于日寇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得到初步恢复与发展。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图书馆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图书馆”, 馆址设在逍遥津公园西侧义仓巷;1954年3月14日,正式更名为“安徽省图书馆”。经过两次新馆建设,安徽省图书馆最终位于芜湖路包河公园旁。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安徽省图书馆,以其典雅的外观、恢弘的气势、古朴的风格,成为20世纪60年代安徽省的“十大”建筑之一。建国后,安徽省图书馆大力开展读者服务的同时,秉承“征存”遗风,积极收集民间散藏的历史文献、古旧图书和地方珍贵资料,在特色地方文献典籍的收集、抢救和保存方面成绩斐然。

文革时期,图书馆工作陷于瘫痪,但以丁宁等为代表的馆员舍己为公,竭力保护馆藏古籍,使得安徽省图书馆几十万册珍贵古籍文献在“十年浩劫”中安然无恙。

1978年恢复“安徽省图书馆”名称之后,各项业务工作在整顿、恢复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大力收集和购置文献图书,如1986年著名爱国人士章伯钧的遗孀李健生遵照先生遗愿向省图书馆捐赠珍贵古籍两千多册,多为国家级善本,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在参加全国善本书编目、协作协调、教育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开始有了开创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图书馆虽然面临重重发展困难,但新馆扩建工程获准立项并于1998年开工,业务自动化系统也在较高起点启动,局域网工程实现零的突破,专项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事业发展保障不足的问题开始逐步解决。

迈入21世纪,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公共图书馆的生存现状和事业发展得到空前关注,图书馆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安徽省图书馆坚持把“服务至上,读者第一”作为服务宗旨,以发展、创新、服务、安全作为办馆理念,以管理促发展,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2年12月,主楼修缮工程竣工,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扩建部分与原有红墙碧瓦、琉璃飞檐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构成了一组庄重典雅、浑然天成的仿古建筑群。新扩建建筑主体采用同层高、同网柱、同荷载、大开间的设计方案,实现了“藏阅合一”和“借阅合一”的大空间、敞开式、大厅式开架服务功能。

安徽省图书馆借新馆建设契机把建设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发展目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交互式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手段,迅速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现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配备了计算机服务管理系统、卫星通信接收系统和安全保障等配套服务系统。在功能布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各业务流程及服务功能按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进行合理划分,形成有序流动。服务区和办公区配备了舒适的专用设备。此外,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美化,服务导引、指南标识、墙面绘画装饰、绿植花卉装点使阅读环境更加宽敞明亮、舒适宜人。

新馆实施文献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提供OPAC书目查询,网上借阅、网上引擎导航、在线咨询服务等,除设17个对外服务窗口外,还设有报告厅、展览厅、视听室等,焕然一新的安徽省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型。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从馆内借阅到远程获取,从阵地服务到服务网络,从单一服务到多样化服务,从提供文献到提供活动,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8年安徽省图书馆全面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模式,提出“向企业看齐、与国际接轨、用标准说话”的管理理念,确定“馆藏丰富,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服务文明,读者满意”的质量方针,编制了覆盖全馆业务工作流程的质量文件和质量手册,并分别于2008年、2011年两次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安徽评审中心的严格评审,并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1年,省图书馆质量管理工作开始探索配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参加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的安徽省卓越绩效奖评价活动,成为省内唯一荣获“安徽省卓越绩效奖”的公益性事业集体。

2011年6月28日,安徽省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为彰显图书馆公共服务普惠均等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以开门办馆为宗旨、科技强馆为手段、优质服务为基础、方便群众为目的免费服务目标,得到了读者的大力肯定。结合免费开放,安徽省图书馆确定了在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开展规范服务一体化建设,组建全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和公益性展览基地以及筹建全省公益性电视专题片制作中心等四个拓展方向,继“新安百姓讲堂”之后,继续打造“助困爱心一日捐”、“优秀书刊漂流行”、“读者英语沙龙”、“残障人士读书文化日”和“少儿假期主题阅读”等服务品牌抓手。同时通过加强图书馆分馆、服务点建设、开展军民共建,举办专题展览,挖掘馆藏资源,编印专题文献,阅读辅导、扶困助残、送书下乡等系列专题活动,发挥了图书馆服务社会、文化惠民的作用。

安徽省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快速推进,无论从启动到建设,处处不甘人后,事事争先进位。安徽省图书馆依托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安徽特色的数字资源制作,先后拍摄《徽州建筑》、《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红色记忆》、《安徽民间传统工艺》、《安徽花鼓灯》等系列电视专题片,受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充分肯定。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业务辅导、工作督导、古籍保护宣传、专业培训等职能,截止2012年底,安徽省图书馆共有12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了《安徽家谱》、《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古籍数字化特色专题,并积极整理开发古籍文献资源,影印出版了《徽州名族志》、《米芾书法精粹》、《包公故里遗踪》、《新安画派精品选》等一批古籍文献。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安徽省图书馆走过的沧桑百年,每一块岁月的印记都仿佛平凡而沉静,可每一步的磨砺、每一处岁月的熔炼都预示着安徽省图书馆将会在平凡中铸就辉煌,在努力中昭示出文化的价值与文明的力量。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浸润在人文气息与徽风皖韵中的安徽省图书馆,正迎着另一个百年的朝阳奋勇迈进!

[关闭] [打印]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IE10及以上、谷歌、火狐、360极速模式、搜狗高速模式浏览器,分辨率1024*768浏览
本站点击量:98238360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