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2.0                                                              ·安图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安徽省图书馆主页安徽文献徽派朴学馆藏书目评介

  燕乐考原:六卷/(清 歙县)凌廷堪撰.-刻本.-南海:伍氏,清咸丰元年[1851]
  3册.-(粤雅堂丛书:三编三十集/(清 南海)伍崇曜辑.初编;第八集)
  半叶8行,21字,黑口,左右双边,无鱼尾,无刻工。版心下注“粤海堂丛书”。卷首有“嘉庆九年[1804]岁在甲子七月之望歙凌廷堪次仲”撰《燕乐考原序》,卷末有“嘉庆十六年[1811]岁在辛未冬至日受业宣城张其锦”撰《燕乐考原跋》,“咸丰辛亥[1851]花朝后五日南海伍崇曜”撰跋。线装。
                 古籍书库 索书号:7:015837-7:015839

  

    又著《燕乐考原》六卷,以隋沛公郑泽五旦七调之说,为燕乐之本,而参以段安节《琵琶录》、张叔夏《词原》、《辽史乐志》诸书,考之琴与琵琶之弦音,从《辽史》四旦定四均二十八调。自谓孤学独鸣,无师无友,为宋以来讲乐家所未悟焉。其《校礼堂文集》三十六卷,中如《九慰》、《七戒》、《两晋辨亡论》、《十六国名臣序赞》,皆上推骚选;《乡射五物考》、《九拜解》、《九祭解》、《释牲》、《诗楚茨考》、《旅酬下》《为上解》,则专诂经;咸具独见。而卓然可传者,推《复礼》三篇。大致言: “古圣使人复性者,学也,所学即礼也。孔子言‘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又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故知所学者即礼也。颜渊问仁,孔子告之者惟礼焉尔。颜子叹‘道之高坚前后迨博文约礼,然后如有所立',即立于礼之立也。子思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教者因人所当行而品节之,即礼也。尽乎礼,斯可以复性。故所谓格物者,物即理也;所谓慎独者,亦即礼也。礼有节文、度数,非空言理者可托也。”盖发先儒所未发云。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是凌氏晚年采用朴学的研究方法写成的又一学术专著。卷一总论,郑二宫声七调,卷三商声七调,卷四角声七调,卷五羽声七调,卷六后论。作者考查了燕乐二十八调在琵琶四弦上的音位,证明了隋唐燕乐源自西域、中亚,它与中国传统的雅乐、清商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性;考证了燕乐声、律、调、谱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情况,并一一梳理,加以说明。书中指出:“燕乐之原,据《隋书·音乐志》出于龟兹琵琶,惟宫、商、角、羽四均,无徵声。一均分为七调,四均故二十八调也。其器以琵琶为主,而众音从之。”
    书中对于二十八调调名,也一一列出,即:
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高般涉调为七羽。 (引文均见《燕乐三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年出版)
    此外,二十八调还有时号、俗称等异名,凌氏对此亦有详细的考证,兹不备引。至于本书的具体做法,简单说是考证燕乐二十八调在琵琶四弦上的音位,并把考证内容按宫、商、角、羽四弦四调分列为全书的二、三、四、五卷,以卷六作为全书的总结。
    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在中国古代,礼乐政教并称,音乐多用于娱乐,同时它又被赋予社会教化功能,正因为如此,古时乐学被列为经学,成为儒家六经之一(《乐经》或云已佚,或云乐本无经,《礼记·乐记》即其遗文)。由于乐学的地位很高,对于音乐基本技术的研究,比起一般典章制度的考证,自然会更加受到重视。凌廷堪以超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写成本书,为燕乐研究添上绚丽夺目的一笔,至今为学术界所称道。
    从学术传承方面来看,明朝宁献王《太和正音谱》曲本的编订,世子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发明,以及清康熙帝重视和整理乐律,这些有关乐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对凌廷堪无疑产生深刻的影响。
    凌廷堪在燕乐研究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处。例如有关燕乐音阶与雅乐不同的认识,对二十八调命名方式所持的见解,对于燕乐琵琶四弦四柱与后世琵琶四弦十二柱不同等问题的看法,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喜的是,这些问题经过近现代燕乐研究已从乾嘉朴学对于一字一音一事一义的考证,推进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轨道。
                                                                                       ——洪湛侯《徽派朴学》
    《燕乐考原》一书在词学史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写作与出版,标志着词乐研究正式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使得一向卑微的俗乐宫调之学由此进入学术的层面,而燕乐亦遂成专学。此书约成稿于嘉庆十一年,正式出版于嘉庆十六年,……(作者)虽以礼学名世,然于词曲之学亦深有研究。
    ……
    《燕乐考原》一书结构极为谨严,逻辑关系非常明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有总论,有后论,于二十八调各有条辨,复为燕乐表以明之。”全书共分六卷,第一卷为总论,重点讨论了燕乐二十八调之来源与性质,二、三、四、五共四卷分别考证宫、商、角、羽四旦各七调共二十八调的具体音位情况,第六卷为“后论”,总结二十八调表备查,全书条理粲然,不枝不蔓,浑然一体,古人著述中如此严密结构的尚不多见。
   《燕乐考原》一书在研究的方法上,直接受到“朴学”的影响,以实证的考据为立论的依据,不为凿空之言。王延龄先生《燕乐三书》序中于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考原》一书的特点,全在于考证的方法,全在于‘取文献证以器数',从而证明义理的科学方法,二十八调乃至八十四调的理论体系在苏祗婆、郑泽、万宝常时代就已建立,琵琶曲也世代传习于手耳之间,其诸项问题也载诸唐、宋历代乐家、文人典籍。而把理论上的各调各音寻迹出它们在琵琶弦上的位置,从而证实声调的理论和文字的记载,这是凌氏的一大发明创造,其精密机巧,胜过同时代音韵学整编声纽、韵母创立拼音方案的成就,直可与后世化学上的‘原子序数表'相类比。”
    由此可见,《燕乐考原》一书成为词乐研究的典范,是十分自然的。
    ……
    正是凌廷堪的总结,才使今天能够如此清晰地看到宫调的演变,而对于燕乐曲调的研究更是直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如后之学者夏敬观之《词调溯源》所录二十八调的曲名,多据《燕乐考原》而来。
    凌廷堪对燕乐二十八调的考订与整理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收曲子不全,唐代的燕乐曲如崔令钦《教坊记》中所录曲子未能考之以归类,宋代亦如陈旸《乐书》所录曲子也付阙如。二是某些调与曲子的考释多有未安,其后如陈澧等皆有辨析。
                                                                       ——鲍恒《凌廷堪 <燕乐考原>与词乐研究》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