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2.0                                                              ·安图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安徽省图书馆主页安徽文献徽派朴学 百年辉煌

徽派朴学百年辉煌大事简表

年           代
大                事              记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

江永馆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当时从学者有郑牧等七人,是为“徽派朴学”奠基之始。戴震应聘来不疏园教汪梧凤之子汪辉、汪灼;同时,从江永研求经学。江永的重要著作,除《礼书纲目》、《近思录集注》外,大都完成于壬申以后。戴震在此之前(1755)作《屈原赋注》,已写出《六书论》、《考工记图》、《尔雅文字考》等。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戴震作《诗补传》。朱彬(武曹)生。汪绂(双池)重订《律吕通解》成。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

戴震避讼入都,寓歙县会馆。戴震造访钱大昕(竹汀),晤谈竟日,竹汀叹其精博。明日,言于秦蕙田(味经),驱车同访。因为延誉,遂知名。是年戴震馆于秦氏味经轩。段玉裁从蔡泳(一帆)学诗赋音律。汪绂(双池)重著《书经诠义》成,又《读近思录》、《读问学录》、《参读礼志疑》成书。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戴震作《周礼太史正岁年解》、《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纪昀始识戴震。戴震改馆纪家。戴震作《勾股割圜记》三篇,秦味经全载于《通考》。纪昀为戴震《考工记图》作序梓行。戴震作书与姚鼐(姬传)论学,姚时为举人,欲以戴震为师,戴婉辞,约为友。段玉裁《怀人馆词.序》云:“予少时慕为词,词不逮自珍之工,先君子诲之曰:‘是有害于治经史之性情,为之愈工,去道且愈远。’予谨受教,辍弗为。”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

戴震馆于王安国(春圃)家,教其子念孙,念孙从学一年,稽古之学奠基于此。汪绂(双池)《易经诠义定本》成。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戴震南还居扬州。在都转运使卢见曾(雅雨)署内与惠栋相识,又获交沈大成(沃田)。自是客扬州凡四年。是年戴震作《大戴礼记目录后语》,又作《金山志》一小册。 郝懿行(兰皋)生。凌廷堪(次仲)生。汪绂(双池)《读困知记》成、《儒先晤语》成。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成书。戴震《勾股割圜记》刊行,歙人吴思孝(行先)为之序。徐养原(新田)生。

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

戴震乡试落第。汪绂(双池)卒,年六十八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戴震馆于扬州。是年冬《屈原赋注》刻成。戴震有《与卢绍弓书》论校《大戴礼》事。任大椿(幼植)《与戴东原书》论《礼》。段玉裁入都,始见顾氏《音学五书》,遂有意为音韵之学。 段玉裁乡试中式,入都,馆于座师钱东麓宅,得顾氏《音学五书》,惊其浩博,始有意为音韵之学。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

戴震再与卢侍讲书,论校《大戴礼》事。张惠言(皋文)生。段玉裁在京会试不第,以举人教习景山万善殿官学。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戴震举于乡,年四十。戴震作《江慎修先生事略状》。江永(慎修)卒,年八十二。凌廷堪之父逝世,廷堪六岁而孤。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

戴震会试不第,居新安会馆。段玉裁往从讲学,投札称弟子,戴震谦辞。是年夏,戴震出都,赴江右。段玉裁抄誊戴震《原善》三篇,及《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焦循(里堂)生。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阮元(芸台)生。李富孙(芗沚)生。

乾隆三十年乙酉( 1765)

戴震入都,过苏,题惠定宇授经图。戴震定《水经》一卷,示纪昀(晓岚)、钱大昕(竹汀)、姚鼐(姬传)、段玉裁(懋堂)。刘台拱(端临)始见王懋竑(白田)、朱泽沄(止泉)书,研究程、朱之学。洪颐煊(筠轩)生。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

戴震居新安会馆。嗣又在裘曰修邸授馆。戴震作《杲谿诗经补注》、《声韵考》成书。段玉裁入都会试,见戴震。章学诚依朱筠(竹君),始识戴震于休宁会馆。王引之(伯申)生。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

湖南学政卢文弨(抱经)交部议处。凌廷堪(次仲)学贾。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

戴震应直隶督方观承聘,修《直隶河渠书》,未成而方卒,戴震辞职入都。汪莱(孝婴)生。

乾隆三十四年已丑(1769)

戴震入都会试不第,应山西布政使朱珪聘,与段玉裁偕往,段主讲寿阳书院,戴客署中。嗣应汾州聘,修府志三十四卷。戴震始草《绪言》,并为余萧客(古农)《古经解钩沉》作序。段玉裁谒戴震,又称弟子,戴震勉从其请。王念孙入都会试,不第。在都时,常出入朱筠(竹君)之门,谈六书精义。任大椿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礼部主事。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

戴震主修《汾州府志》蒇事,又点校《寿阳县志》。是年戴震还京,待会试。段玉裁任贵州玉屏县知县。洪震煊(百里)生。李黼平(绣子)生。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

戴震会试仍不第,复游晋,修《汾阳县志》。黄承吉(春谷)生。金鹗(诚斋)生。王念孙入都会试礼部,不第。 孔广森中进士,年仅十九岁。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

戴震写定《绪言》。戴震自汾阳入都会试,又不第。段玉裁见戴震于洪榜(初堂)寓所,嗣南归,主讲浙东金华书院。王念孙(石臞)亦至皖朱筠幕,始与刘台拱(端临)、汪中(容甫)订交。段玉裁入都,见戴震于洪榜宅,以《六书音均表》请益。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

乾隆帝弘历南巡。戴震主讲金华书院。戴震、章学诚在宁波道署相遇(先已相识),论史意见不合,论修志亦不合。四库馆开,纪昀为总裁,特诏征戴震、邵晋涵(二云)、周永年(书昌)等入馆编校。王念孙在朱筠幕,为朱校刊许氏《说文》(小徐本)。洪饴孙(孟慈)生。段玉裁在富顺县任。汪梧凤(松溪)卒,年四十七。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

戴震在四库馆,校成《水经注》、《九章算术》、《五经算术》。王念孙在都,馆朱氏椒花吟舫,以半载之力,成《说文考异》二卷。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

戴震会试,又不第;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校《仪礼识误》、《海岛算经》。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成书。俞正燮(理初)生。凌曙(晓楼)生。王念孙试礼部中式,殿试赐二甲七名进士出身,颇得朱筠礼重。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成书。程瑶田(易畴)影抄戴震《绪言》写本。段玉裁始作《说文解字读》。胡承琪(墨庄)生。王念孙自是以后四年皆独居于祠畔之湖滨精舍以著述,穷搜冥讨,谢绝人事,为以后著作《广雅疏证》等书作了充分的准备。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

戴震作《声类表》九卷。戴震有《答彭进士绍升书》。戴震卒,年五十五。段玉裁在成都候补,戴震为《六书音均表》作序,有云:“五支六脂七之之异,实千有余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 ……宁非稽古大快事欤!”林伯桐(桐君)生。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

段玉裁补巫山县知县,事简民和,暇则作《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段玉裁使人至徽州,厚赠戴东原遗族。

乾隆四十四年已亥(1779)

焦循(理堂)应童子试,以扎实的小学基础获得刘墉的赏识,“乃摒他学而学经”(《雕菰楼集》卷一)。王念孙仍居湖滨精舍,校正《方言》,后携至京师,与戴本对勘,则所见多同。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汪肇龙(稚川)卒,年五十九。王念孙入都,供职翰林院。凭居京邸摒绝人事,键户日手一编。探赜索隐,观其会通。段玉裁称疾,致仕归里。凌廷堪客仪征。冯登府(柳东)生。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 凌次仲游扬州,始与阮元相识。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

胡培翚(竹村)生。马瑞辰(元伯)生。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凌廷堪客京师,翁方纲(覃溪)教以举子业,始应试。读戴氏遗书而好之。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周永年、程晋芳、洪朴、洪梧悉爰重纳交。廷堪居京数月,名噪一时。王引之入都,时年十八,入国子监。孔继涵(荭谷)卒,年四十五。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汪中介绍凌廷堪与江藩(郑堂)定交。段玉裁作《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题词》,以后逐年校改。凌廷堪重游扬州,与汪中相见辩论古今,汪中深为折服,手书钱大昕等十六人名氏示之,以为“皆海内通人也”。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

凌廷堪在京。程恩泽(春海)生。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

阮元以举乡试,初入京师,得交王念孙、邵晋涵、任大椿。陈奂(硕甫)生(刘盼遂《王氏父子年谱》作陈奂卒,大误)。汪喜孙(孟慈)生(刘盼遂《王氏父子年谱》作汪喜孙卒,大误)。王念孙擢制造库郎中。王引之归里,从事小学诸书日夕研求。凌廷堪应试不第。孔广森、武亿时亦在都,相与订交,论学论文,气味最洽。在都又认识章学诚。在扬州又与秦恩复、焦循、李钟泗有交往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王念孙始作《广雅疏证》期以十年为之。凌廷堪始为《礼经释例》,是年夏,从翁方纲在南昌;秋,至大梁,依毕沅。焦循在扬州寿家教馆,继续修改《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并开始撰写《毛诗地理释》。是年结识汪中、江藩。孔广森卒,年三十五。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凌廷堪自大梁入都应试,中副榜。王念孙补陕西道监察御史,《广雅疏证》成卷一上。有《与刘端临第一书》论校订《方言》、《广雅》之事。

乾隆五十四年已酉(1789)

卢文弨主讲常州龙城书院,李兆洛(申耆)从受业。凌廷堪举本省乡试。任大椿(幼植)卒,年五十二。焦循请汪中介绍求谒刘端临,以事未果。焦循结识黄春谷兄弟。王念孙转京畿道监察御史,仲秋与段玉裁晤于京师,快谈一切,恨相见之晚。陈鳣来都,与念孙往还甚密。王引之入都,成《春秋名字解诂》二卷。方矩卒年六十。刘文淇(孟瞻)生。侯康(君模)生。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

焦循作《群经宫室图》。王引之入都,始著《周秦名字解诂》。凌廷堪成进士。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二成稿,有《与刘端临第二书》。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

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成;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序》。刘宝楠(楚桢)生。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

段玉裁编《戴东原先生文集》(距离东原逝世已十六年)。是年十月,段玉裁移家苏州,始识黄丕烈、顾广圻。凌廷堪易《礼经释名》为《礼经释例》。姚配中(促虞)生。焦循作《后汉书训纂序》,介绍惠栋撰写此书的全过程,并指出传世的十五卷本为赝品,非惠原著。焦循与黄承吉、李滨石(钟泗)赋诗饮酒、切磋学问。王念孙《广雅疏证》因体例重有改订,至此始成第四卷,是年春有《与刘端临第三书》。汪莱制成浑天简平等仪器用以观测天象,同年撰成《覆载通几》。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段玉裁自为《周礼汉读考序》。凌廷堪在京师,有《与胡敬仲书》。是年冬,出都。阮元督学山东,撰《山左金石志》。王念孙擢吏科给事中。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

段玉裁始以《说文解字》概括作注。阮元督浙江学政。丁晏(柘堂)生。焦循始撰《加减乘除释》。凌廷堪与鲍廷博相晤。廷博藏书万卷。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王念孙《广雅疏证》成书,历时七年半。有《与刘端临第四书》。凌廷堪赴宁国教授任。焦循在山东作书与孙星衍,论考据与著作。焦循在山东临清校士馆结识武亿。王引之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引之初名述之,后易今名。

嘉庆元年丙辰(1796)

王念孙自序《广雅疏证》。焦循作《与刘端临教谕书》,与刘讨论考据之学。阮元为段玉裁作《周礼汉读考序》。凌廷堪作《元遗山年谱》成,并作序。卢文弨(抱经)卒,年八十。段玉裁为卢文弨作墓志铭。

嘉庆二年丁巳(1797)

张惠言为《周易虞氏义》。焦循《加减乘除释》(八卷本)成书。王引之自序《经义述闻》付梓。程瑶田来苏,始与段玉裁相见。凌廷堪谒座主朱珪(石君)。

嘉庆三年戊午(1798)

凌廷堪在宁国。阮元督学浙江,聚诸生于孤山,编成《经籍籑诂》一百十六卷。王引之《经传释词》成书,自作序言。焦循将《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三十卷本改定为十二卷本;与王引之再论考据之非。秋九月省试落选,继续修改《释孤》并请江藩作序。

嘉庆四年已未(1799)

焦循成《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十二卷,又成《天元一释》。凌廷堪《礼经释例》成书。阮元编《畴人传》初编成书。钱大昕、王引之为阮元《经籍籑诂》作序。王念孙寓居杨梅竹斜街,与朱彬比邻,晨夕过从。是年正月,王念孙密疏劾大学士和坤黩货揽权,清仁宗览奏称善。是年九月,王念孙巡视济南漕务,十二月,授直隶永定河道。王引之试礼部中式,出朱珪、阮元之门,廷对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张惠言成进士,与王引之同出阮元之门。

嘉庆五年庚申(1800)

阮元抚浙。焦循、李锐同客武林节署,共同讨论数学问题。李锐为《天元一释》作序。

嘉庆六年辛酉(1801)

凌廷堪在皖,始识姚鼐。焦循完成《开方通释》一卷。阮元在浙,立诂经精舍,延王昶(兰泉)、孙星衍主讲席。是年六月永定河溢,王念孙被革职逮问,寻奏命往永定河工次。王引之散馆放贵州乡试正考官。金榜(蕊中)卒,年六十七。

嘉庆七年壬戌(1802)

焦循会试不第,在京作《文章强弱辨》。秋,赴浙认识程瑶田;冬,归。决意家居,成《禹贡郑注释》。是年九月,王念孙署永定河道。刘文淇肄业梅花书院,洪梧主讲。张惠言(皋文)卒,年四十二。

嘉庆八年癸亥(1803)

程瑶田自序《通艺录》。段玉裁授其外孙龚自珍《说文》部目。郝懿行始撰《山海经笺疏》。焦循成《毛诗地理释》,费时十七年。是年八月,汪莱访问焦循。是年十二月,王念孙署山东运河道。俞正燮遍游山东。阮元为浙江巡抚,建立诂经精舍。

嘉庆九年甲子(1804)

凌廷堪《燕乐考原》书成。焦循著《论语通释》一卷,凡十二篇。阮元编《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彝器疑识》。焦循开始撰写《易通释》,与王引之讨论《周易》。刘文淇始识包世臣(慎伯)。

嘉庆十年乙丑(1805)

段玉裁作朱子小学《跋》。阮元丁父忧归里,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焦循参加编纂《扬州府志》,完成《剧说》六卷。刘台拱(端临)卒,年五十五。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焦循与张古余、赵怀玉同辑《扬州图经》和《扬州文粹》。刘文淇始设帐授徒。是年扬州梅花书院主讲洪梧退职。郑珍(子尹)生。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段玉裁、顾广圻辩《王制》“郊学”起争。焦循致力于《周易》研究。完成六卷本《北湖小志》。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成书,凡三十卷。凌廷堪五十一岁,回歙县主讲紫阳书院。丁杰(小雅)卒,年七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王念孙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序。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成书。郝懿行始撰《尔雅义疏》,并撰《竹书纪年校正序》。阮元入都,进《四库》未收书六十种,并作《提要》。阮元再次抚浙。以毛奇龄《四书改错》及已作《论语论仁论》奇凌廷堪。凌廷堪游浙。王念孙为段玉裁撰《说文解字读序》。

嘉庆十四年已巳(1809)

段玉裁致书梁曜北,辨赵、戴《水经注》相袭事。阮元为郝懿行刻《山海经笺疏》并作序。凌廷堪春客扬州,夏返歙,卒年五十三。据《年谱》称廷堪受业弟子五十五人,其中知名者莫如胡培翚、阮常生。焦循与姚文田等共修《扬州府志》,以修志酬金筑雕菰楼。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

王念孙始为《读书杂志》。阮元迁侍讲,兼国史馆总纂,创《儒林传》,得一百四十六人。陈澧(兰甫)生。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王念孙为臧甫撰《拜经日记序》。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陈奂(硕甫)至苏州,受业于段玉裁。王念孙《读书杂志》先后付梓。段玉裁为龚自珍《怀人馆词》作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付梓,陈奂担任校雠。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段玉裁寄书龚自珍(时在徽州)嘱向程瑶田问业。汪莱(孝婴)卒,年四十六。焦循完成《易通释》、《易图略》二书。作《石埭儒学教谕汪君孝婴别传》。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段玉裁编《戴东原年谱》。阮元调抚江西,刻《十三经注疏》。程瑶田(易畴)卒,年九十。焦循《毛诗地理释》、《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和《毛郑异同释》三书合为一书,《易学三书》初稿成。是年,焦循又完成《礼记郑氏注》五卷,《里堂道听录》五十卷。王引之放山东学政。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焦循编成《雕菰楼易学三书》四十卷,又撰成《扬州足征录》和《邗记》。王念孙为汪中(容甫)撰《述学序》。洪震煊(百里)卒,年四十六。段玉裁(懋堂)卒,年八十一。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王念孙作《段君(玉裁)墓志铭》,六月作《刘端临遗书.序》,随子引之还都。焦循作《论语补疏》二卷,是年冬,与子虎玉纂《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而成。阮元调抚河南,迁湖广总督。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焦循成《春秋左传补疏》,又自订诗文集二十四卷。阮元调两广总督,于荆州舟中为王引之《经义述闻》作序。陈奂至京师。王念孙以段氏《说文解字注》赠汪喜孙,云是为宝剑赠于烈士,又为汪喜孙言程易畴《丧服文足征记》极精确(并见汪孟慈自撰年谱稿本,转引自《高邮王氏父子年谱》)。刘文淇撰《祭洪桐生师文》,与包世臣、翟慎典、凌曙、包世荣、薛传均等同致祭。洪梧(桐生)卒,年六十八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焦循《群经补疏》成书。刘毓崧(伯山)生。王引之除礼部左侍郎,放浙江乡试正考官。刘文淇与刘楚桢交,同访包慎伯于小倦游阁。陈奂(硕甫)应顺天乡试,在都得交王念孙、引之父子(时王引之为座主),又初识金鹗(诚斋)。

嘉庆二十四年已卯(1819)

焦循《孟子正义》成书,凡三十卷,手录十二卷。刘文淇为优贡生。王引之充会试总裁,十一月授吏部右侍郎。金鹗(诚斋)卒,年四十九。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

阮元始立学海堂。刘文淇(孟瞻)自序《左传旧疏考正》。焦循(里堂)卒,年五十八。

道光元年辛巳(1821)

刘文淇(孟瞻)为其舅氏凌曙(晓楼)序《公羊问答》。王念孙左畔手足偏枯 ,不能步履,惟观异书,见猎心喜。有《答江晋三论韵学书》,《与丁履恒书》,并签正其形声类编三十五条。俞正燮,中式举人。汪灼卒,年七十三。刘恭冕(叔俯)生。

道光二年壬午(1822) 郝懿行《尔雅义疏》成书
道光三年癸未(1823)

徐养原(新田)自序《论语鲁读考》。刘文淇与黄承吉(春谷)相识。李黼平(绣子)卒,年五十四。汪龙(蛰泉)卒,年八十二。

道光四年甲申(1824) 刘文淇请沈钦韩为所撰《左传旧疏考证》作序。
道光五年乙酉(1825)

阮元始辑刻《皇清经解》。徐养原(新田)卒,年六十八。郝懿行(兰皋)卒,年六十九。

道光六年丙戌(1826)

阮元调云贵部督。陈澧(兰甫)应学海堂季课。王念孙为李惇(成裕)撰《群经识小序》。刘宝楠(楚桢)由仪征迁扬州。

道光七年丁亥(1827)

阮元著《塔性说》。陈澧(兰甫)问经学于侯康(君模)。王引之奉旨校刊《康熙字典》,念孙乃先校数册以为法式,以后亦经念孙覆阅乃定。王引之充武英殿总裁。刘文淇之舅氏凌曙卧病,文淇代授陈立(卓人)学。

道光八年戊子(1828) 刘宝楠(楚桢)、刘文淇(孟瞻)、陈立(卓人)相约为新经疏,宝楠任《论语》、文淇任《左传》、陈立任《公羊》。
道光九年已丑(1829)

阮元编刻《皇清经解》成。因版藏广州学海堂,又称《学海堂经解》。凌曙(晓楼)卒,年五十五。

道光十年庚寅(1830)

是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全刻成。是年冬王引之校刻《康熙字典》毕,共改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辑为《考证》十二册。王引之调礼部尚书。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王念孙《读书杂志》刊成。是年秋,刘文淇与刘宝楠(楚桢)应试赴金陵,不第。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

俞正燮(理初)客陈用光(硕士)家,校顾祖禹(景范)《方舆纪要》。胡承珙(墨庄)卒,年五十七。李黼平(绣子)卒,年六十三。王念孙(石臞)卒,年八十九。阮元为王念孙撰墓志铭。陈澧(兰甫)中举人。

道光十三年癸已(1833)

洪颐煊(筠轩)卒,年六十九。俞正燮五十九岁,是年春闱下第,门人醵金为刻《癸已类稿》十五卷,程恩泽为定其篇第并序之。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王引之(伯申)卒,年六十九。汪喜孙为撰《行状》,汤金钊为撰墓志铭。朱彬(武曹)卒,年八十二。刘文淇应试赴金陵,不第。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

阮元拜体仁阁大学士。黄承吉(春谷)为刘文淇撰《左传旧疏考正序》。俞正燮年六十一岁,两湖总督林则徐聘纂《湖北通志》,书成,以典博详明著称。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

程恩泽(春海)卒,年五十三。刘文淇赴金陵应试,落第。以后不再应试。是年,刘文淇撰《扬州水道记》四卷,又寄书阮元,论古地志。侯康(君模)卒,年四十九。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

阮元致仕归里,定居扬州。刘文淇刊行《春秋左氏传旧疏考正》八卷,并作《扬州水道记后序》。刘寿曾(恭甫)生。

道光十九年已亥(1839) 是年春,黄承吉(春谷)以黄生所著之《义府》、《字诂》属刘文淇校字。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鸦片战争开始。
英舰陷定海。  

刘宝楠(楚桢)成进士。陈澧(兰甫)被举为海堂学长,自此为学长十余年。刘文淇撰黄生《义府字诂序》、《项羽都江都考》。冯登府卒,年六十。俞正燮卒于江宁惜阴书舍,年六十六。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
英舰陷虎门。  

陈澧(兰甫)赴会试,过扬州谒阮元。刘文淇与刘毓崧校勘宋元《镇江府志》。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订立南京条约。 

陈澧(兰甫)著《切韵考》六卷。黄承吉卒,年七十二。刘文淇代阮元撰《校刻宋元镇江府志序》。 刘文淇作《宋元镇江府志校勘记》四卷,并自撰其序文。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

刘文淇撰黄承吉(春谷)《梦陔堂文集序》。 李富孙(芗沚)卒,年八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陈澧再赴会试,再谒阮元于扬州。刘文淇校勘《旧唐书》。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刘文淇与同人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林伯桐卒,年七十。刘文淇和刘毓崧纂辑《舆地纪胜校勘记》,成书五十二卷。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

陈澧(兰甫)成《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仪征知县王检心开局重修《仪征县志》,延刘文淇为总纂。

道光二十九年已酉(1849)

陈澧(兰甫)又北上。胡培翚(竹村)卒,年六十八。 阮元卒,年八十六。

    · 参考洪湛侯《徽派朴学》·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